上午更新完社群内容后,下午想做一个宣传社群的一个3D效果非常好看的视频。
重新从百度网盘下载了多年没有用过的pr和ae两个剪辑软件,安装后测试了两个模板,一些效果再用剪映处理一下,完成了一半。
其实现在自媒体视频时代,熟悉pr和ae以及会用剪映,就能够找到很多的工作,或是自己创业也可以。
卖自己的技术,卖自己的素材模板,卖自己的技术社群。
这些年我学习了很多的软件和技术,现在做深度阅览室这个项目,感觉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现在的铺垫。
为什么我非得要自己做呢?
因为找人做,沟通的成本远远大于我自己花时间做的成本,而且后期还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所以有些东西花钱找人做方便省时间,但是有些事情你真的自己会一些。
之前对于兴趣,和如何利用兴趣赚钱,我在社群内说了很多,也分享过很多大佬的相关深度思考的内容。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擅长的事情,然后尽全力地去投入。
那在没有找到之前呢?
学习基本的技能。
比如我现在创建的深度阅读社群,我利用了我之前学到的很多的知识。
1、系统知识库的搭建,开始用Notion,这个软件在一年之前我深度使用过,然后转到了flowus,对于我们国人更加友好,网速也比较快一些,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偶尔不稳定;
2、文字的组织能力和总结能力,这方面一是我之前喜欢写点东西,至少不会心里害怕去做这件事情,再就是现在很多的Ai工具,比如中英翻译,只要你利用好指令,给你翻译得非常通顺,这些都少不了后期的改正。
3、各种软件的用法,比如adobe系统,图片处理能力,视频处理能力,现在剪映简单的效果可以做到,真正酷炫一些,还是需要pr和ae来做;
4、网站建设推广的流程,如果开始我都不懂,让一个公司来给自己做一个网站,可能需要3-5千元,但是我自己懂一点,就利用半年的时间,边做边完善,差不多花了1000元左右,包括服务器域名模版等。
5、电商平台和自媒体的流量,这些也是很核心的一点,这也是我现在做阅览室能够快速做起来的原因,因为一开始一个项目,如果从你开始做到你开始赚钱这个跨度太大,你很难坚持下去。而我正好会,从一开始就有自然流量的成交和转化。
所以如果你暂时还没有找到自己这一辈子的目标,你不妨先练习一下我上面所说的。
比如我现在写日记,我就是练习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也建议每个人都可以写点日记,最好公布出来,那样有了收益,你的写作会更有动力。
不要着急,也不要怕没有粉丝,开始就写自己的日常,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看了什么书,什么视频对你有什么影响,坚持一年你会发现自己改变很大!
也不要一开始就想要写成上万字的文章,你不妨先从100字开始做起。
关于写作的成长,大家可以在我们阅览室搜索关键词:写作,或是日记,你会对写作有更加深度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关于今天话题的内容摘读,希望大家喜欢。
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本身很简单。
难度主要在于发现和构建自己擅长之事,这往往需要花费 10~15 年的时间。
因为这个过程里,大多数人会经历:
1、 被社会评价体系误导,走错方向;
2、 缺乏足够的体验,无法验证内在热情是否可持续;
3、 无法跳出舒适区,或者沉迷在“次擅长”的路径中止步。
但只要你不断逼近那个融合点,每一次逼近都可能带来指数级的跃迁。
时间看着很长,实际上,能“按时”找到自己最擅长之事,已经很幸运了。
最擅长之事=个人天赋跟时空阅历深度融合 :
1、你识别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结构;
2、你经历了足够多元而深刻的时空场景;
3、你能在特定情境中,把这两者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很多人误以为擅长=天赋,但天赋只是原料;真正的擅长,是你用时间和体验,把原料熬成了精华。
今天还阅读了一篇《将研究作为休闲活动》的一篇内容,给大家摘要一部分。
听到研究这个词,往往会认为这是专业学者在搞学术,研究需要遵循固定的流程与规范。这也是我的固有认知。“研究作为休闲活动”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完全颠覆的理论。
我们普通人也是可以从个人兴趣出发做研究的。比如,你喜欢文玩,那你就可以从一件文玩出发,你可以深入探索它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在你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你自然而然会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会访问博物馆、查阅各种论文资料,甚至会拜访很多行业前辈,你会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整个研究过程可以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全面视角去理解这件文玩及其所处的整个世界。
其实,求知行囊阅览室也是这么来的。最初顶多算一个个人兴趣项目,但随着整个过程越来越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互联网上关注我们,我们阅览室才逐渐转变为商业项目。
而整个阅览室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网站 www.caozhe.cn 是我一直想把自己的知识做一个体系,然后表达出来,直到2024年才有空去整理我这十多年的思考和存档的资料。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在内容策展领域非常有名的前辈,Maria Popova 从 2006 年开始运营博客《The Marginalian》,起初或许只是源于个人对阅读的热爱与分享欲,她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心理学、科学等众多领域的书籍,并将阅读感悟、书中精彩内容以及相关的思考在博客上分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似零散的阅读积累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一颗知识节点,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知识视角,也让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将阅读这一休闲活动转化为深度研究的范例。
还有 Laurel Schwulst 利用 Are.na平台,她可能最初只是被某个艺术主题或者创意概念所吸引,然后开始在平台上收集与之相关的图像、文本、PDF、网站链接等各种资料到自己的“频道”。 在不断整理和归纳这些素材的过程中,逐渐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主题内涵、创作方向,甚至催生出独特的艺术作品、深刻的学术论文或者富有创意的课程内容,这展示了借助特定平台开展休闲式研究并产生丰富成果的可能性。
业余研究者不必像专业研究者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文本数据统计分析,而是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结合生活经历、社会现象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绘画等对该作品的改编与诠释,以一种更为灵动、个性化的方式去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以及人性光辉。
假如你在阅读一部小说,因为书中描写的某个场景与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相似,而深入挖掘该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
这种看似松散却充满创意的研究方式,能够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许多被传统研究方法所忽略的细节与联系,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知识体系。
之所以推荐本文,不是因为原文写得有多好,而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每个爱学习的普通人可以尝试的路径。只要你愿意深入,你也一定可以做出自己的“兴趣研究阅览室”。
没有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