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听到研究这个词,往往会认为这是专业学者在搞学术,研究需要遵循固定的流程与规范。这也是我的固有认知。“研究作为休闲活动”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完全颠覆的理论。
我们普通人也是可以从个人兴趣出发做研究的。比如,你喜欢文玩,那你就可以从一件文玩出发,你可以深入探索它的前因后果,前世今生。在你深入探索的过程中,你自然而然会了解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贸易往来情况,以及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会访问博物馆、查阅各种论文资料,甚至会拜访很多行业前辈,你会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整个研究过程可以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全面视角去理解这件文玩及其所处的整个世界。
其实,求知行囊阅览室也是这么来的。最初顶多算一个个人兴趣项目,但随着整个过程越来越深入,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在互联网上关注我们,我们阅览室才逐渐转变为商业项目。
而整个阅览室的内容,特别是我们网站 www.caozhe.cn 是我一直想把自己的知识做一个体系,然后表达出来,直到2024年才有空去整理我这十多年的思考和存档的资料。
作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个在内容策展领域非常有名的前辈,Maria Popova 从 2006 年开始运营博客《The Marginalian》,起初或许只是源于个人对阅读的热爱与分享欲,她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心理学、科学等众多领域的书籍,并将阅读感悟、书中精彩内容以及相关的思考在博客上分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似零散的阅读积累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网络。每一篇文章就像是一颗知识节点,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多元的知识视角,也让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将阅读这一休闲活动转化为深度研究的范例。
还有 Laurel Schwulst 利用 Are.na平台,她可能最初只是被某个艺术主题或者创意概念所吸引,然后开始在平台上收集与之相关的图像、文本、PDF、网站链接等各种资料到自己的“频道”。 在不断整理和归纳这些素材的过程中,逐渐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主题内涵、创作方向,甚至催生出独特的艺术作品、深刻的学术论文或者富有创意的课程内容,这展示了借助特定平台开展休闲式研究并产生丰富成果的可能性。
业余研究者不必像专业研究者那样进行大规模的文本数据统计分析,而是从自身的阅读感受出发,结合生活经历、社会现象以及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绘画等对该作品的改编与诠释,以一种更为灵动、个性化的方式去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以及人性光辉。
假如你在阅读一部小说,因为书中描写的某个场景与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相似,而深入挖掘该地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
这种看似松散却充满创意的研究方式,能够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许多被传统研究方法所忽略的细节与联系,从而构建起一个更为丰富、立体的知识体系。
之所以推荐本文,不是因为原文写得有多好,而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每个爱学习的普通人可以尝试的路径。只要你愿意深入,你也一定可以做出自己的“兴趣研究阅览室”。
正文内容:
几年前,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对网站Are.na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先简单说下Are.na:这个网站能让你私密或协作地保存图片、文字、PDF、网页链接等内容到“频道”里。它有点像艺术家、研究者和学者们的Pinterest。这个描述挺实在,但不够打动人。图书馆员Karly Wildenhaus 给了它一个更美的描述:“研究作为一种休闲活动”(Research as leisure activity.)。
【译注:Pinterest是一个图片分享平台,用户能按不同主题(比如家居、穿搭、美食)收藏喜欢的图片和视频,用来寻找灵感或随时翻看自己保存的内容。】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