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本文是 Glenn Solomon 在 2018 年对 Slack 创始人的对谈。主要介绍了 Slack 成功的原因。以下是文章要点:
- 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不要对自己的成就过分自傲,保持谦逊和自知之明。
- Slack 的想法起源于 Stewart 在雅虎的被收购经历,他观察到所有的企业办公软件只面向付费者(老板),忽略使用者的体验。
- 与往常 to B 产品思路不同,Slack 早期并没有销售团队,主要依赖由用户体验驱动的自然增长。
- Slack 后来引入了销售团队,但很多销售团队高质量线索依然来自自然增长渠道。大客户销售与自然增长渠道两者相辅相成。
- 投资人当时对 Slack 非常没有信心,但钱已经投了,只能硬着头皮支持。
Glenn Solomon:Stewart,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Stewart Butterfield: 秘诀就是很走运。天时和地利都是关键因素。尽管Slack这个名字在英文中有“懒散、懈怠”的含义,可能使一些人产生误解,但它更易于被人们记住。坦白说,我也不完全了解成功的秘密。我希望能够保持自知之明。我现在所说的关于成功的看法,仅仅是基于事后的分析,对于其他希望推动公司发展的人可能并没有太大帮助。
Glenn Solomon:你的背景是做to C产品的,你们开发过一款名为“Game Neverending”的网游,并创建了Flickr。之后,你创立了游戏公司Tiny Speck,这家公司随后发展并演变为Slack,再之后推出了Glitch。如今,Slack或许是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软件公司之一,这是否与你的 to C 行业的背景有关?
Stewart Butterfield:团队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我们的团队中有很多来自Salesforce和Oracle的员工,他们拥有丰富的企业销售经验。同时,也有来自谷歌、Facebook、推特的员工,这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Slack的社交属性。我坚信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Flickr的创立就是基于这一信念。2004年初,当Flickr刚开始发展时,人们开始在Flickr上分享照片并进行交互,他们可以公开搜索照片,建立自己的群组等。当我回顾Slack的发展,我发现其帮助人们协作的方式实际上受到了Usenet、IRC等具有社交特性的平台的启示。
Glenn Solomon:Slack既有来自传统企业服务行业的员工,也有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员工。你是怎么确保这两个不同背景的团队能够完美融合,从而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潜能?这两种业务模式之间又是如何协同的?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