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归因效应:致力于沉迷误导性的结论
![图片[1]—【M022】归因效应—曹哲成长社群](https://www.caozhe.cn/wp-content/uploads/2025/04/归因理论-809x1024.jpg)
1 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2 归因理论简述及发展
01.海德(Fritz Heider):被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了归因理论,强调人们有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以及控制环境的需要。海德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特质,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
他说,生活中每件事发生之后,我们都会给出一种因果解释。比如,这个学生考上重点大学,是因为他的父母教育有方;那家公司成功上市,是因为创始人英明神武;新闻里的嫌疑人犯下罪行,是因为他小时候没有跟父母一起生活……
02.维纳(Bernard Weiner):在海德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归因理论,提出了内因-外因和暂时-稳定两个维度,用以解释人们如何根据行为的结果来推断行为的原因。
举个例子,你走进一家商场,地板湿滑,你摔了一跤。如果你用内部归因,把它解释为“因为我走路不小心”;但这样一来,你就忽略了更多的因素。比如你没有想到,这是因为清洁人员刚刚擦过了地板,走在上面比平时更容易摔跤;同时,也没有人提醒你!这些就是外部归因。这不一定是要追究对方的责任,但是为了避免同样的事再发生,我们就可以建议这家商场,刚擦完地板之后,在醒目的地方放一个标识,提醒人们走路时小心地滑。
03.凯利(Harold Kelley):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三度归因理论,即人们在解释行为时会考虑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三种信息,以此来判断行为的原因。
①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②归因时人们要使用3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及这种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在归因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原则: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
04.琼斯(E.E. Jones)和戴维斯(A. Davis):提出了对应推论理论,主张人们在进行个人归因时,会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3 一些常见的归因谬误
1.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人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忽视情境因素的作用。例如,看到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可能会立即认为这个学生懒惰,而不是考虑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如家庭问题或健康问题。
2.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个体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他人的行为)。
3.双重标准(Double Standard):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采用一种标准,而在评价自己的行为时采用另一种标准。例如,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能力,而他人的成功则是由于运气。
4.可见性偏差(Visibility Bias):人们倾向于根据行为的可见性来做出归因。如果一个行为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可能会过分强调这个原因,而忽视其他不那么明显的因素。(策展注:可得性偏差:克服常见的认知扭曲)
5.事后诸葛偏差(Hindsight Bias):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预测事件的结果,因此在解释事件原因时,可能会忽略实际导致事件发生的复杂因素。
6.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个体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忆信息以确认自己的先入为主的观点,这可能导致对行为的错误归因。(策展注:确认偏误:总是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
引申阅读: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