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我们该如何生活?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如何判断是非对错?在不依赖盲目信仰的前提下,这些问题是否存在合理的答案?
本系列为五篇内容,以下是列表:
01.向古希腊智者求教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寻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就是其中一位先驱,这位街头哲学家最犀利的武器,是被称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他通过提出和回答深入的问题来寻求真理。他常常扮演“魔鬼代言人”的角色,要求人们为自己所谓的“知识”提供合理解释。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打算去法庭控告自己的父亲不敬神。苏格拉底听说后,便称赞这位年轻人一定是虔诚方面的专家,因为要控告自己的父亲不敬神,必定对虔诚有着深刻的理解。随后,苏格拉底谦逊地请教这位年轻人什么是虔诚,声称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年轻人几次尝试定义虔诚,但每次苏格拉底都能用简单明了的理由指出其定义的不足。不难想象,这样的行为最终激怒了当权者,导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虽然他有机会逃跑,但他选择留在雅典,饮下毒酒。即使面对死亡,苏格拉底依然坚持对法律的尊重,为了坚守原则而牺牲生命。研读他的生平事迹,我不禁对他的为人和哲学思想肃然起敬。
另一位对“如何生活”这一问题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他是柏拉图的学生(而柏拉图则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年轻时的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关于现实本质(理念世界)的思想基础上有所发展,但后来他开辟了新的思路,专注于探讨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eudaimonia”这一概念作为答案。这个词很难找到准确的英文对应词,通常被译为“幸福”或“人类的繁荣”。我个人倾向于将其译为“人生的圆满实现”,尽管这种翻译也不够完美。eudaimonia 不同于转瞬即逝的快乐情绪,而是通过持续德行实践抵达的生命完满状态。这位逻辑学之父洞察到:唯有这种自我实现,能成为不依附他物的终极人生目标——这或许正是“幸福”译法广为流传的深层动因。
亚里士多德试图寻找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果这种方式确实存在的话)。他提出的eudaimonia 包含两个核心要素:德性行为和哲学思考。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要发现什么是美德,就需要观察那些看似生活美满、品德高尚的人,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人通常表现出正直、荣誉感、勇气、诚实、理性和公平等品质。这种观察不仅仅是主观的自我评估,而是可以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到的价值表现,这使得亚里士多德在建立正确生活的客观标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和苏格拉底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被判处死刑,但他选择了逃离雅典,在异乡度过余生。(说实话,我很庆幸生活在现代社会,至少现在思考哲学问题不会被判处死刑。)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其论证的循环性。要想活得好,我们需要过有德行的生活,并投入时间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但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选择美德和学习内容的标准?我们只能去观察那些似乎生活得很好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人们甚至建议效仿众神,因为神明似乎过着完美的生活。这和现今某些宗教提供道德楷模供人效仿的做法很相似。但亚里士多德没有回答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最理想的生活方式?虽然 eudaimonia 提供了寻找答案的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谜。
亚里士多德之后,无数思想家都在探讨如何生活的问题。每个宗教都提供了自己的答案。有人说根本没有答案,有人说答案并不重要,有人认为答案是人类无法知晓的,还有人觉得这完全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但最糟糕的态度是大多数人的做法——完全回避这个问题。
02.选择你的人生“锚点”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