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这篇文章自述了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创业经历和人生哲学。
副标题:“特朗普的闺蜜”苏世民:所有,并非天生,一位企业家的奋斗史
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在1987年为黑石的首只投资基金募集资金时的艰难时刻,以及他如何面对挑战和拒绝。他分享了自己的价值观,包括对卓越、诚信、风险管理和创新的重视。此外,文章还涉及了他个人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他如何将商业原则应用于慈善事业。最后,他鼓励读者追求卓越,抓住机会,永不放弃。
“特朗普的闺蜜”苏世民
2012年12月15日,在震惊世界的美国胡克小学枪击案第二天,美国总统奥巴马焦虑地将电话打进了一个远方的会议室中。秘书小心翼翼,告诉正在与会的一位贵宾:“总统正在等您的电话。”
事不宜迟,贵宾即刻起身,离开会议室接听电话。电话那头,奥巴马带着无奈的口气和他深谈了15分钟关于枪击案的来龙去脉和后果。交流之中,奥巴马心中再次肯定了电话那头的这位贵宾,于是在贵宾表示对话题的疑惑时告诉他,其实此番通电另有目的。原来,奥巴马真正想要谈论的是两党关于预算谈判的问题。民主党和共和党关于增税和削减开支争执不下,奥巴马对此深感无力,最终决定向这位商人寻求帮助。
奥巴马热切地向他请求,说道我真的需要你的帮助!”。而奥巴马打电话的这位商人,正是黑石集团的CEO、创始人——史蒂芬·施瓦兹曼,他的中文名叫苏世民。
作为黑石集团的CEO,苏世民更是拿着3亿美金的年薪,住在了棕榈滩的豪宅。他的邻居,叫做唐纳德·特朗普,这个名字相信在座的各位都非常熟悉。
然而,即便苏世民的财富和资产早已在美国名列前茅,即便他的名声早已在美国政商界家喻户晓,苏世民一直秉承着“在商言商”的原则,不参与任何政事。纵使是他与特朗普私交甚好,他也依旧只为特朗普提供商贸上的建议。但也因为其二人密切的关系,苏世民又被人们戏称为“特朗普的闺蜜”。
正文
一、我们浑身湿透,付出巨大努力,却没有换来一分钱
1987年春,我飞往波士顿准备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捐赠基金团队会面。当时,我正在努力为黑石的首只投资基金募集资金,目标是10亿美元。如果能募集成功,那么我们将成为同类首期基金中最大的一只,全球排名第三。
这个目标宏大诱人,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能实现。但我一直认为,实现大目标和小目标的难度相差无几,唯一的区别在于:目标越大,其产生的影响力也越大。人的精力有限,既然每次只能聚焦一项对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事业,就应该选择一个真正值得努力和专注的目标,奋力一搏,确保成功。
但是,在遭遇无数次拒绝之后,我开始恐慌了。
我和彼得·彼得森在1985年联合创立了黑石集团。创始之初,我们心存高远并精心制订了公司的发展策略。然而,业务的进展速度远不及我们的预期。
创立黑石之前,我们都是华尔街雷曼兄弟的顶尖人物,在这家知名投资银行里彼得曾担任首席执行官,我则主管着全球最活跃的并购部门,而现在如果不能成功募集这笔资金,我们可能就会沦为众人笑柄,我们的整个商业模式都将备受质疑。此时,我们以往的竞争对手希望我们一败涂地,而我也担心会如其所愿。
在前一天对会面进行确认之后,我和彼得一同抵达位于马萨诸塞大道的麻省理工学院,准备推介我们的计划,拿到这笔投资。
我们找到一扇装着磨砂玻璃的门,上面写着“麻省理工学院捐赠基金”。我们敲了敲门,里面没有回应。我们又敲了敲,第三次、第四次,还是没有回应。
我检查了一下自己的日程,确认我们没有记错时间和地点。彼得站在我身后,满脸不悦。当时,他已经61岁了,比我大21岁,在加入雷曼兄弟之前一直担任尼克松总统的商务部部长。
终于,一个路过的门卫看见我们后停了下来。我们告诉他,我们是来找捐赠基金工作人员的。
“哦,今天星期五。他们早就下班了。”他说。
“但我们约了下午3点会面。”我说。
“我看见他们走了。他们要到星期一早上才回来。”
我和彼得只能扫兴离开,这时外面下起雨来。我们没想到会下雨,没带雨伞和雨衣,所以只能站在麻省理工学院行政大楼的出口处等着雨停。20分钟过去了,雨却越下越大,没有一点要停歇的样子。
我觉得我必须得做点什么了。于是我让彼得站在原地,自己跑到马路上打车。雨水瞬间浇透了我的外套和衬衫,直接渗透到我的皮肤上。衣服像破布一样贴在身上,雨水打到我的眼睛,又在我脸上顺流直下。每次当我以为自己终于要打到车的时候,都会被人抢先一步。
正在我感到绝望并且全身湿透的时候,我看到一辆正在等红灯的出租车。当下,我快步跑了过去用力敲了敲后窗,举着一张软趴趴的20美元钞票,希望能买通车上的乘客,让我们一起拼车。那位乘客只是透过车窗玻璃看着我。他一定觉得我很奇怪,穿着湿透的西装,举着钞票敲着出租车的窗户。他拒绝了我的请求。后面两辆出租车上的乘客也没同意我的拼车请求。在我把报价提高到30美元后,终于有人同意让我们拼车了。
这是我几个星期以来唯一达成的一次交易。
我向彼得挥了挥手示意他上车,他慢慢向我走来。瞬间,他浑身变得湿漉漉的,头发紧紧贴在头皮上,好像在洗淋浴。他离我越近,衣服越湿,步子越重,心里越发不痛快。
彼得习惯了有车等、有司机拿雨伞等候他上下车的日子。但在一年半之前,我们两个决定一起创业。从他穿过积水向我走来时的表情,我能看出,他后悔了。
就在不久之前,我们两个还可以打电话给美国商界或世界各国政府的任何人,他们也会很乐意接我们电话。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创业会很轻松,但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象过会在周五晚上的洛根机场,颓废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暗自神伤:我们浑身湿透,付出巨大努力,却没有换来一分钱。
每个企业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有时现实与自己想象的生活和事业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差距会压得人喘不过气,几乎令人绝望。然而,一旦取得成功,人们只会看到成功的光环,如果失败了,他们也只会看到失败的黯淡,却很少有人关注到那些可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可正是在这些转折点上,我们学到了事业和人生中最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二、《我的经验与教训》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