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55】黄峥读罗素:幸福与对自由的贪婪

【H255】黄峥读罗素:幸福与对自由的贪婪—曹哲成长社群
【H255】黄峥读罗素:幸福与对自由的贪婪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1945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内容框架:

  • 《幸福之路》或者叫《征服幸福》
  •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 一百年前不同职业阶层遇到的幸福的问题和今天没有一点不一样
    • 1.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 理性
        • (故意感动别人)激发情感不是理性该干的事,尽管理性的一部分作用就是找出可以阻止会危害福祉的情感的方法
        • (克制情感)理性是不希望减少任何炙热的情感的。有理性的人在干到了全部或部分的这些情感是,会为自己能感受到它们而高兴,并不会加以节制
      • 常识
        • 人类只能去做有限的事情
          • 空间上:人是宇宙中非常非常渺小的存在
          • 时间上:人生的时间又是无比的短暂
        • 人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出身
        •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圈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 在当时英国的罗素看来
          • 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比拼财富。
          • 在英国有贵族阶层的时候,贵族阶层的比的更多的是非财富的东西,如艺术。
        • 嫉妒是不同阶级,国家,性别之间趋于公平的主要动力。( 糟糕的公平)
        • 所有的不快乐都是由某种分裂或不一致造成的
          • 意识和无意识不协调就会造成自我分裂。
          • 更乐于给不太需要爱的人爱
          • 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
          • 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
          • 不要指望别人也像你一样那么看重你
          • 解法:靠客观兴趣和爱的力量将自己和社会连在一起
    • 2.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 3.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 罗素自身
    • 对真理不可遏止的探究;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
    • 对爱情不可遏止的追求;
    • 不可遏止的追求(对自由的贪婪)
      • 《数学原理》
      • “多样且重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幸福之路》是其中之一
      • 四段婚姻
  • 《论努力与放弃》
    • 中庸之道,是一种乏味的学说,但很多事情都能证明它的确是真理
    • 对知识对自由的追求是否也应该有所放弃呢?比
    • 放弃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无尽探求,而只是笃信他存在,这样会不会更幸福?
    • 如果能心甘情愿的放弃部分自由,笃信自己在一国一地和一个人在一起是好的,会不会更幸福?

正文内容:

我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一直要我学先进,立志做个有用的人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人生楷模、人生目标,甚至是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是非常早的。

初中开始,我就设想过自己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之类的。读人物传记,想自己最想成为谁。然后又开始很喜欢看一些哲学书,思考诸如”我思故我在“之类的问题。总之,感觉从我识字开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找优化路径去实现这个目标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标。

直到很久以后,我已经创业几年了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我对幸福的思考、理解和探索是非常晚的。

最开始,我读过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据说这是哈佛很有名的一门课程。它对我短期有一些影响,不过不太持久。对这个话题我经历了好一阵的琢磨和一些不容易的实践,感觉慢慢有点明白了。

然后读到了罗素的《幸福之路》,按英文名直译可能应该叫《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这本书不厚,但把事情讲得很透,还都是平易近人的语句。它把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已经都讲完了,而且好像一百年前不同职业阶层遇到的幸福的问题和今天没有一点不一样。用Charlie Munger的经典的回答来说,就是”I have nothing to add”。

那我为什么还要接着写呢?主要是两点:一是想凭记忆做一个书中内容的”摘抄”,供以后自己review,或是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的对比。二是想写一点点我看到的罗素生平的实践和他自己的幸福理论的对比,因为这是罗素自己的书基本上无法涵盖的。以上两点也就是本文标题的组成。

图片[1]—【H255】黄峥读罗素:幸福与对自由的贪婪—曹哲成长社群

一、罗素的”幸福”

读完《幸福之路》,我自己的总结大概就是下面几句话:

A) 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B) 要把对成就一个无限完美的自己的兴趣,转移为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兴趣。

C) 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这里第一句是核心,因为后两句其实是第一句实践的自然结果。对于第一句,两个关键词是”理性”和”常识”。下面就请容忍我很不严谨的从书上以及我添油加醋的记忆里”摘抄”一些对这两个词的解读吧。

  • 人是宇宙中非常非常渺小的存在,人生的时间又是无比的短暂,能做的能改变的都是极其有限的。这应该是我们时时都应该清楚的背景。
  • 人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出身,年幼时受的教育以及当前自身的利益角色。所以当判断一个权威的观点,或者判断一个世俗通行的看法,一个父母的期望的时候要能知道他的背景,结合他的背景利益角色来看。在结合了这些背景事实的基础上需要的往往只是常识去判断,更多的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有勇气依然追寻理性。(常识其实是显而易见,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继承的偏见和个人利益导致的偏见蒙蔽了我们,让我们对这些常识视而不见。这个是不是和佛经里讲的很像?)
  •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圈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很有可能是另一个地方的主流。在当时英国的罗素看来,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比拼财富。而在英国有贵族阶层的时候,贵族阶层的比的更多的是非财富的东西,如艺术。
  • “普通人性中最令人遗憾的一种人性就是嫉妒,因为嫉妒的人不会从自己拥有的东西中寻找快乐,而会从其他人拥有的东西中找寻痛苦”。嫉妒是不同阶级,国家,性别之间趋于公平的主要动力。同时,期望通过嫉妒来获得那种公平也会是最糟糕的公平。它在削减幸运者的快乐,而不是增加不幸者的快乐。
  • “人性的一个特点是总是更乐于给不太需要爱的人爱,就像银行更愿意借钱给不太需要钱的人钱一样。”
  • “你的动机并不总像你想的那样无私”
  • “不要过高估计你的价值”
  • “不要指望别人也像你一样那么看重你”
  • “所有的不快乐都是由某种分裂或不一致造成的。意识和无意识不协调就会造成自我分裂。不能靠客观兴趣和爱的力量将自己和社会连在一起,就会造成两者不一致。”
  • “激发情感不是理性该干的事,尽管理性的一部分作用就是找出可以阻止会危害福祉的情感的方法”。
  • 同时,”理性是不希望减少任何炙热的情感的。有理性的人在干到了全部或部分的这些情感是,会为自己能感受到它们而高兴,并不会加以节制”。

二、对自由的贪婪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13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