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信息过载这个问题不仅在我们这个时代常被讨论,在历史上也被反复提及。
在这篇演讲逐字稿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这一问题。
信息过载其实可能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我们真正面临的是信息过滤器失灵。
整体来说,这篇文章并没有给太多的实操方案。但是,有时候提出问题比给出答案更加宝贵。因为,如果一个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那么很可能是我们定义错了问题。
作者:Clay Shirky
正文:
今天的讨论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思考,过去的 15 年里世界总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而且增长速度还在不断加快。
这个数据让我们心情愉悦,因为它是我一事无成的借口。我们都饱受信息过载之苦。过去15年里,这个话题几乎成了每一位无从下笔的科技记者的救命稻草。
当你不知道应写什么内容时,总能找到编辑说,我想写一篇关于信息过载的文章。编辑会从泛滥成灾的邮箱中抬起头,对这个点子大加赞赏。
15年来,我们一直在读关于信息过载的同一个故事。甚至你能找到早在1993年发布,和你最近RSS订阅里出现的信息过载文章如出一辙的报道。
那为什么这一切还是如此令人震惊呢?如果这是常态,我们为何还总是把它当成一桩大新闻来讨论和描写呢?关于此,我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这要追溯到印刷术的出现。古腾堡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首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信息。
到了 15 世纪,书籍的生产成本变得如此低廉,生产的书籍数量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个普通识字的公民所能接触到的书籍比他们一生所能阅读的还要多。因此,信息过载其实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
但古腾堡除了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信息的丰富,还带来了一个风险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你拥有一部印刷机,人们如果买你的书,你就能赚钱,反之,你就得亏钱。书是要提前印刷的,因此,所有的风险都由你来承担,这就是出版业长久以来面临的问题。
解决方案很简单:出版者要筛选信息以保证内容质量。可问题是,擅长开印刷机的人不一定了解哪些书值得印刷。因此,“出版者”这个词其实有双重含义:既是信息筛选人,也是信息发布人。
从古腾堡时代到现在,媒体形态经历了很多革新。到了20世纪中叶,我们不仅有了录制的音乐和电影,还有了广播和电视。但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经济逻辑都是类似的:由于初始的信息发布成本非常高,因此信息质量的筛选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