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我弟弟 18 岁那年,有一天,他大摇大摆地走进客厅,得意洋洋地向我和妈妈宣称,说他将来有一天要成为一名参议员。我妈估计就随口敷衍了句 “挺好的,宝贝”,而我呢,肯定当时正忙着吃一碗麦片啥的,压根没太在意。
但在接下来的 15 年里,这个目标影响了我弟弟生活中的所有决策:他在学校学什么专业,选择住在哪里,和哪些人交往,甚至连他很多假期和周末怎么过都受其影响。
经过近半生的努力,他现在成了一个主要政党的主席,还当上了法官。他 30 多岁的时候还竞选过州议员,可惜就差那么一点点落选了。
别误会哈,我弟弟就是个 “卷王”,这种事儿基本不太可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我们大多数人都压根不知道自己这辈子想干啥。就算上完学,找到了工作,开始挣钱了,还是迷茫。在 18 岁到 25 岁那几年,我换职业理想的频率比换内裤还高。甚至在我创业之后,又过了 4 年,我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很可能你也和我差不多,不知道自己想干啥。这几乎是每个成年人都要经历的挣扎。“我这辈子到底想干啥呀?”“我到底对啥有热情呢?”“我到底干啥还不算太拉胯呢?” 我经常收到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发来的邮件,他们也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啥。
一、寻找 “人生目标” 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问题就出在 “人生目标” 这个概念本身。
大家总觉得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某种更高的使命,而我们现在的第一要务就是去找到它。这就跟那些用“灵晶”或者说你的幸运数字是 34之类的来解释事情的烂逻辑是一样的。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我们在这个地球上存在一段时间,时间长短每个人也不知道。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做各种事情。有些事情很重要,有些就不怎么重要。而那些重要的事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意义和幸福,不重要的那些事儿,基本就是打发时间罢了。
所以当人们说 “我这辈子该干啥呢?” 或者 “我的人生目标是啥呢?” 的时候,他们真正想问的其实是:“我能把时间花在哪些重要的事情上呢?”
这显然是个更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好解决多了,而且也没有 “人生目标” 这个问题所带的那些荒谬的包袱。你没必要整天窝在沙发上吃着Doritos,还苦思冥想你人生的终极意义。你更应该从沙发上坐起来,去发现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
我收到的最常见的邮件问题之一,就是有人问我他们这辈子该干什么,他们的 “人生目标” 是什么。这问题我可没法回答。毕竟,上上天才晓得这人是不是特爱给猫咪织毛衣,或者在地下室拍同性捆绑色情片呢。我根本不了解呀,我又凭什么说对他们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重要的呢?
不过经过一番研究,我整理出了一系列问题,能帮你自己弄清楚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什么能给你的生活增添更多意义。
这些问题绝不是详尽无遗或者盖棺定论的。实际上,它们还有点荒谬。但我故意这么设计,因为发现生活的目标应该是件有趣的事儿,而不是苦差事。
所以,不管你是在找理想工作,考虑开始第二职业,或者只是不想一辈子都在想 “要是…… 会怎样”,希望你能从这些荒谬但又有点发人深省的问题中找到一些有意义的答案。
二、你最喜欢的 “屎味三明治” 是什么口味,它会配一颗橄榄吗?
啊哈,对啦,这可是个关键问题。你想吃什么口味的 “狗屎三明治” 呢?因为关于生活,有个不太美好的真相,高中动员大会上可不会告诉你:
生活有时候就是很糟心。
这听起来可能超级悲观哈。你可能会想,“嘿,曼森先生,别这么丧啦,开心点嘛。” 但我倒觉得这是个让人解脱的想法。
做任何事情都得有牺牲,都得付出点代价。没有什么事情能一直让人愉悦或者振奋。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你愿意忍受什么样的挣扎或者牺牲呢?说到底,决定我们能否坚持做自己在乎的事情的,是我们应对困难时期、熬过那些不可避免的糟糕日子的能力。
要是你想成为一个厉害的科技企业家,但又受不了失败,那你可走不远。要是你想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但又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拒绝成百上千次,那你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要是你想成为一名厉害的出庭律师,但又受不了每周工作 80 小时,那我可得告诉你个坏消息咯。
你能承受哪些不愉快的经历呢?你能熬夜通宵写代码吗?你能推迟 10 年再组建家庭吗?你能一次次地在舞台上被人嘲笑,直到成功为止吗?
你想吃哪种 “屎味三明治” 呢?因为我们最终都会吃到这么一份。而你最喜欢的 “屎味三明治” 就是你的竞争优势。
从定义上来说,任何你愿意做(而且还喜欢做),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做的事情,都会让你领先一大截。
所以,找到你最喜欢的 “屎味三明治” 吧,而且最好选一份带橄榄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告诉你: 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愿意忍受哪些挣扎;你可能在哪些方面比别人更出色。
三、现在的你身上有哪些事情,会让 8 岁的你哭出来?
我小时候可喜欢写故事了。我常常自己在房间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写外星人、超级英雄、伟大的战士,还有我的朋友和家人。不是为了让别人看,也不是为了给父母或者老师留下好印象,就是单纯因为喜欢写。然后不知道为啥,我就不写了,我都不记得为啥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倾向,会渐渐失去对小时候热爱之事的联系。青春期的社会压力和上班后的职业压力,会把我们的激情一点点挤走。我们被教导说,做一件事的唯一理由,就是能从中得到某种奖励。而这个世界的功利性,不可避免地会让我们感到压抑,让我们觉得迷茫或者被困住。
直到我 20 多岁的时候,我才重新发现自己有多热爱写作。直到我开始创业,我才记起自己曾经多么喜欢建网站 —— 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干过这事儿,单纯觉得好玩。
但有趣的是,如果 8 岁的我问 20 岁的我:“你为啥不写故事了呀?” 我要是回答说:“因为我写得不好。” 或者 “因为没人会看我写的东西。” 又或者 “因为干这个挣不到钱。” 那我不仅完全错了,8 岁的我很可能还会哭出来呢。那个 8 岁的小男孩才不在乎什么谷歌流量、社交媒体热度或者图书预支稿费呢,他就想玩,而激情往往就始于这种玩耍的感觉。
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告诉你: 你在成年后失去了哪些童年时的激情; 有哪些活动你应该重新去做,就单纯为了好玩。
四、什么事情会让你忙得连吃饭和上厕所都忘了?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