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推荐理由:
本文是《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 Neil Postman 在 1991 年德国信息学会会议上的演讲稿。之所以推荐是因为:读完发现 1991 年与当下有着某种神奇的呼应。
1991 年是计算机技术开始即将蓬勃发展的时候,而当下是人工智能技术呼之欲出的时候。那时候的计算机专家高呼:计算机无所不能。而如今我们也无不期待着 AGI 时代的到来。
Neil Postman 以局外人的身份在这场会议上对计算机技术发出了自己的不同音,也可以说是对计算机技术的悲观预判。拿到现在来审视,有些预判对了,有些预判错了。预判错的部分,大家看看就好。
我觉得真正有价值的是预判对的部分。因为,这些对的部分在未来新技术变革面前,可能仍然是对的。
比如,作者认为:技术的演变永远是一场浮士德式的交易,它既是赐予,也是剥夺。这也就意味着,技术的演进背后,总有赢家和输家。
但是,技术的创造者,总是会夸大的宣传技术带来的进步。但很少有人会思考,这种高效和进步到底服务于谁?谁是进步的赢家,谁又是进步的代价?
作者认为,技术并没有带来吹嘘者所说的人类进步。人类的天真程度和古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信奉的对象变了而已。古人无脑的信仰宗教权威,现代人无脑的信仰科学权威。
甚至是,现代人当下的思考更混乱了,在古时候,人类是有一个统一的能自圆其说的信仰体系的,虽然,没有科学支撑,但是他是完整的。因此,古人在某种程度上比现代人更清晰。
计算机本质上是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工具。在如今,信息已经不能帮助人类解决自身的问题了。信息自由并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痛苦,甚至它还可能加剧痛苦和混乱。
当然,本文唯一美中足不的是,作者没有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但是,距离演讲发表已经过去 20 年了,又有谁提出了有力的方案呢? 可能,面对新技术,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就是本文最大的意义吧。同志们,不要 fomo,不要上头。
Michael Simmons:信息茧房自救指南,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过载
正文内容: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与社会思想家萧伯纳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所有行业背后,似乎都有一场针对普罗大众的“阴谋”。
这句话的背后逻辑是这样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行业精英们——无论是医生、律师、教师还是科学家——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让普通人望而却步。这样一来,普通人就难以揭开这些行业的真面目,更不要说理解他们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动机了。
正是这些充满术语的高墙,构筑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屏障,让外界的审视与批判无从下手。如此,他们便在不知不觉中,保护了自己的特权与地位,而这正是萧伯纳所批判的“对普罗大众的阴谋”。
不同于萧伯纳的批判立场,我对这种情况并无微词。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对专业行话其实颇为赏识,甚至可以说,我乐此不疲。但我也不反对偶尔让一些外行人走进我们的知识殿堂,让他们自由表达那些未经雕琢的、原汁原味的观点。因为有时候,正是这些看似稚嫩的声音,才能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甚至弥足珍贵的是,他们能从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从未考虑过的角度,洞察事物的本质。
我想,这场大会之所以邀请我来演讲,正是因为大家想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关于计算机技术我知之甚少,可能就是普罗大众的水平。对于计算机程序员或科学家们的热情所在,我理解得也着实不多;而当我翻阅本次大会的会议议程时,这些议程对我来说一项比一项神秘。因此,我铁定是一个标准的局外人。
但显然,这次你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位局外人,更是一位能够对内行提供真知灼见的局外人。这正是我接受这次演讲邀请的原因。我对技术如何塑造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对技术如何解构文化更是了如指掌。
事实上,我愿在这开门见山,技术的“解构”是很多计算机科学家们鲜少触及的领域。我曾听很多计算机专家讨论过计算机带来的种种好处,但除了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外,很少有人真正深入全面地探讨过计算机技术的潜在弊端。这种情况在我看来颇为奇怪,甚至让我不禁思考,这个领域是不是有些重要的东西被刻意掩盖了。换句话说,在计算机专家中似乎普遍缺乏的,正是对技术应有的一份谦逊态度。
毕竟,深究技术的历史轨迹,我们便能明白,技术的演进总是一场浮士德式的交易:技术既是赐予,也是夺取,这种给予和剥夺往往不会完全平衡。新技术有时候创造的远远超过它所摧毁的,但有时,其破坏性却又远大于创造性。但是无论如何,它的影响永远不会是单方面的。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