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不只是问答:探索对话中的‘给予’与‘索取’
本文深入探讨了人际交流中的“给予”与“索取”,并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在对话中,我们应该更加专注于如何找到并利用那些可以使对话更加顺畅和深入的机会和切入点。
这些机会和切入点就像是对话的“门把手”。
文章通过即兴表演的比喻,解释了对话中的“索取者”和“给予者”的角色,并指出两者之间的冲突。
作者认为,关键在于创造和识别对话中的“门把手”,以促进更有效的沟通。文章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成为更好的交谈者,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社交场合。
推荐理由
- 对人际交流中“给予”与“索取”角色的理解;
- 如何识别和利用对话中的“门把手”来促进沟通;
- 实用的沟通技巧,以改善职场和社交场合的交流;
- 对话中“可利用性”的重要性及其对沟通的影响。
精华摘抄
- “给予者认为对话是通过一连串的邀请展开的,而索取者则认为对话是一连串的陈述。”
- “当索取者拒绝将焦点转移给你时,你很容易记住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 “在多人对话中,索取者尤其宝贵。”
- “与其对交谈对象进行审查,不如专注于完善自己的技巧。”
- “最好的即兴表演者,就像最好的对话伙伴,都有非常敏锐的听觉。”
正文
我曾经在一个即兴的音乐喜剧节目中表演,表演者可以随时放声歌唱。想象一下,你正在表演一个场景:首次带男朋友参加感恩节晚宴,并向父母解释他其实是蜘蛛人。突然间,钢琴师弹奏起和弦,你就得即兴唱出这样的歌词:
蜘蛛人,蜘蛛人;
他就是我约会的那个人,爸妈,你们看;
他会参与我们的餐会吗?
别问这个问题;
他是不会摘下他的面具的;
这样即兴表演可不容易,我们能坚持下来的秘诀叫做“聚焦接力”,意思是,一旦有人开始唱歌,他就得持续下去,直到有人跳出来夺走他的聚光灯。
这种切换应该迅速而频繁。虽然编出一整首有趣的歌几乎不可能,但你可能能即兴唱出一段歌词,队友接着唱副歌,再来个和声,观众就会为之疯狂。
我在研究生时期,正进行一项研究,试图解答“人们想结束对话时,对话就会结束吗?”这一问题。我观察了无数对话,有的演变成了精彩的互动(甚至有一对参与者后来交换了电话号码),有的则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为什么有些对话能自然展开,而另一些则止步不前?我意识到,一个可能的答案是“索取和给予的冲突”。
给予者认为对话是通过一连串的邀请展开的,而索取者则认为对话是一连串的陈述。当给予者遇到给予者,或索取者遇到索取者时,一切都很顺畅。但当给予者遇到索取者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给予者给予,索取者索取,给予者会感到不满(“他怎么连一个问题都不问我?”),而索取者可能会觉得很愉快(“她一定觉得我很有趣!”)或者感到烦恼(“我工作那么无聊,她为什么还要一直问?”)。
我们很容易认为给予者是善良的,索取者是邪恶的,但这只是给予者的观点。就像即兴表演一样,如果对话停滞不前,就会开始沉没。索取者能够为双方推进对话,减轻他们伙伴继续对话的压力。
当索取者拒绝将焦点转移给你时,你很容易记住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但却容易忘记,当你不想成为焦点时,索取者却让你轻松地坐在旁边,他们独自主导全场,这种感觉也是很美好的。当你感到疲倦、害羞、焦虑或无聊时,没有什么比坐在一辆会话摩托车后座上,紧紧抓住你伙伴的腰,随他们飞驰到新的话题更令人兴奋了。
在多人对话中,索取者尤其宝贵。我的一些研究关注轮流发言在两人对话和多人对话中的不同作用。只有你和我时,轮流发言很容易:你说,我说,如此重复。但当你、我、妮娜和马龙都在时,谁该接着说话呢?
这通常不明确,所以我们都在等待别人邀请我们说话。给予者试图通过把情况变成费力的研讨会讨论来挽救局面(“我们为什么不都谈谈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而另一方面,索取者则直接让对话发生(“那部电影太烂了,喜欢它的人可以来跟我辩论!”)。当我们都站在一个空舞圈周围时,索取者就是那些会投身舞圈中间,开始跳起“stanky legg”的勇士。
尽管索取者值得一些救赎,但给予者也应受到一些审视。在即兴表演课程的第一天,你就会被告知不要在场景中提问,因为这会给你的舞伴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嘿,你在干嘛?”“呃,我在即兴表演中编故事。”同样,在对话中拒绝成为焦点看似慷慨,但实际上可能给对方带来负担,让他们不得不维持对话。例如,“你好吗?”这种短信就像是在说“嗨,我希望你现在来逗我开心。”而不停地向伴侣提问,却因为他们不回答而心生不满,这不是慷慨,而是一种社交陷阱,就像你没有告诉朋友今天是你的生日,然后因为他们没有给你买蛋糕而暗自生气。
给予者和索取者都没有绝对正确,他们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双方都坚持对方必须改变。
与其对交谈对象进行审查,不如专注于完善自己的技巧。我认为,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是添加更多的“对话门把手”。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陷入一场没有进展的对话时,请记住这首小曲:
给予与索取,索取与索取;
重要的是你创造的可利用性;
不要做个;
社交懒虫;
学会使用会话中的“门把手”。
总结
(一)方法论总结
- 识别对话中的“给予者”和“索取者”角色;
- 理解两者之间的冲突,并寻找平衡点;
- 专注于创造和识别对话中的“门把手”;
- 提供和接受可利用性,以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 避免自我中心主义,为对话者提供各种各样的“门把手”。
(二)相关思维模型
- 社会交换理论:理解人际互动中的给予和索取;
- 沟通可利用性:识别对话中的机会和切入点;
- 即兴表演原理:在对话中灵活切换角色和话题;
- 认知偏差:意识到并克服沟通中的心理偏见。
(三)请思考
不只是问答:探索对话中的‘给予’与‘索取
1.你在对话中通常扮演“给予者”还是“索取者”?
2.你如何识别对话中的“门把手”?
3.你如何避免在对话中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