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0】This is water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H200】This is water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曹哲成长社群
【H200】This is water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1075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推荐理由:

这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在肯尼恩学院(美国最好的文科大学之一)的毕业典礼演讲:This is Water(中文译版《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

这篇演讲发布后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与同年乔布斯著名的斯坦福毕业演讲,一起入选了 “美国最具影响的十大毕业演讲”。

华莱士在这篇演讲提出了一个哲学议题:如何面对看上去“日复一日、庸常孤单”的人生;如何获得内心自由,保持意识的清醒鲜活。

本文有中文、中英对照,希望您有所收获。

部分摘要:

1、人文教育真正的价值应该是:在经历舒适富足,受人尊敬的成年生活时,如何不流于行尸走肉,毫无意识;如何不被大脑奴役,不被自我中心奴役;不会因为认为自己是完完全全独一无二的主宰,而不幸陷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中。

2、关于教育的真正价值,不是知识,而是意识的觉察。对事物的本真进行觉察,对隐于我们身边的平凡无奇进行觉察。因为它们如此本真,如此隐匿,以至于我们必须一直地不断地提醒自己说:这就是水。这就是水(来自演讲开始所提到的故事)。

3、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成年生活中,保持觉察,保持活力,有着无法想象的难。这刚好验证了另一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开始于现在,终其这一生……

中文正文:

两条小鱼在水里游,恰好遇到一条老鱼迎面游过来。老鱼对他们点头致意,然后说:”小朋友早!水怎么样啊?”

小鱼继续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终于忍不住,看着它的同伴说:“水是什么东西?”

这是标准的毕业演讲要求:要使用几个教化人心的寓言体小故事。

和那些喜欢瞎扯的文学比起来,这个故事的手法还不错。但如果你们担心,我今天会当那条睿智的老鱼,来向你们这些小鱼解释水为何物,那大可不必。我不是睿智的老鱼。

这个故事的重点只有一个:显而易见,且至关重要的事实,通常难以察觉,无法言说。

如果通过文字来表达,这段话就显得很平庸。但事实上,对日常生活即战场的成年人来说,这段平庸的文字,却有着关乎生与死的力量。因此,在这样一个清爽宜人的早晨,我希望能为你们指出这一点。

当然,类似这种演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由我来告诉你们,人文教育的意义何在;应该由我来试着解释,为什么你们即将被授予的学位,有其真正的人文价值,而非只是物质上的回报?

所以,来聊聊毕业演讲中最常出现的陈词旧调。人文教育的目的,与其说是用知识填满你们,不如说是教会你们如何思考。

如果你们像学生时代的我一样,一定不会想听这种话。说不定还会觉得有点被侮辱,竟然说你们需要人教,才能知道如何思考?毕竟能被这么优秀的大学录取,就足以证明你们已经懂得如何思考。

但我要指出,人文教育里的陈词旧调一点也不侮辱人。因为像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思考教育,并非关于思考的能力,而是关于思考内容的选择。

如果你们觉得,讨论你们原本就能够自主选择的思考内容,显然是在浪费时间,那么请想一下鱼和水,请将这个显而易见的事物究竟有何价值的疑虑,暂时地搁置一边。

还有另外一个教化人心的小故事:

在荒蛮的阿拉斯加郊区,两个男人并肩坐在酒吧里。其中一个信仰虔诚,另一个则是无神论者。两人因为上帝是否存在而发生激辩。酒过三巡,气氛格外热烈。

无神论者说:“其实我不是毫无根据就否定神,我也不是没经历过那些奇迹和祈祷之类的事。就在上个月,我被一场可怕的暴风雪困住,完全搞不清方向,什么也看不见,当时的气温是零下五十度。所以我就试了,我跪在雪地,大声呼喊:“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我被暴风雪困住了,如果你不帮忙,我就会死啊!”

听到这,信仰者一脸纳闷地看着无神论者:“那你现在应该是信了神啊!毕竟你好好地活下来了啊!”

无神论者双眼一翻,继续说到:“才不是呢!是因为刚巧有几个爱斯基摩人经过,他们告诉了我要怎么回营区。”

如果用所谓的人文教育的标准去分析这个故事,其实相当简单:两个人的经历即使完全相同,也有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

这是因为,他们各自信奉的思考模式不同,根据各自经历来构建认知的方式也不同。

因为我们推崇,要对不同的信奉模式,要对多样性,采取宽容的态度,所以人文教育不会要求我们去分析哪一种诠释为真,哪一种诠释为缪。

这样也很好,只不过我们从未讨论,这些来自个人的不一样的思考模式,究竟来自何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些不同,究竟来自何处?这样也很好,只不过我们从未讨论,这些来自个人的不一样的思考模式,究竟来自何处?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这些不同,究竟来自何处?

我们每个人对这世界的基本态度,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经历,仿佛是天生注定,就像身高,鞋子的尺寸那样。

或者说,这和语言一样,是一种吸收母体文化的自然产物。仿佛我们构建意义的方式,并不是出于个人有意识的选择,而是本就该如此。

此外,傲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没有信仰的家伙完全笃定,经过的爱斯基摩人,跟他祈求帮助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关联。

话又说回来,许多有信仰的人也很傲慢,坚信着他们自己对事物的解读与诠释。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甚至都有可能比那些无神论者更加地让人讨厌,但宗教教条主义者们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和故事中那位不信神的人完全一样:毫不质疑,盲目深信;思想的封闭程度近乎自闭,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被囚禁。

怎么才算真正地教会思考?其中的一部分真义是:稍微地,将姿态放低一点;稍微地,对自我,对百分百的确信,进行一下质疑。

那些不加思索就让我轻信的事,到后来我发现,它们很多都错得离谱,让我深受其骗。

我吃了不少苦头才学到这个教训。我想你们毕业后,估计也会遭遇类似经历。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一个例子,错得离谱,但我不加思索就信了,而且我的所有经历,都在支撑我的这种深信。

这个错误就是:“所有一切,都应以我为中心;宇宙万物中,就数我最真实,我最生动,我最重要。”

我们很少去思考这种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观,因为这会让人反感。但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这样,这是我们的一个默认设置,从我们一出生起,就被写入大脑。

想想看,过去所有的经验都在告诉你:你才是世界的中心。你所经历的世界,就在你的眼前,身后,左右;就在你看的电视,你看的荧屏上……

别人的想法,感觉,会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你,但即使这样,只有来自你自己的想法,感觉,才更直接,更迫切,更真实。

请不要担心,我不会开始训诫你们何谓同理心,为他人想,或者所谓的美德。

这也无关美德,而是一种选择。试着以某种方式,改变或者跳脱自有天性。这种天性,这种已经默认好的设置,深深地以自我为中心,用一种叫做自我的滤镜,来诠释一切。

那些可以做到调整自我中心预设的人,通常被称之为“适应力高超”。你们要知道,这种描述并非只是随口一说。

就以这所校史显赫的学院为例,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在调整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默认设置的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内容,需要我们用到实际的知识,或者智力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学术教育中的最危险一环——至少我的个人体会是这样——学术教育,让我有了一种过度理智的倾向,让我沉浸于各种抽象辩证,而忽略了近在眼前的各种发生,忽略了由外向内地去看自己。

我想你们已经意识到,保持警醒与关注,比用滔滔不绝的内心独白来催眠自己(说不定你们此刻就是如此),要困难得多。

毕业二十年,我逐渐体会到,使我学会如何思考的,看似是陈词旧调式的人文教育,其实是萃取智慧后的吉光片羽,是更为深刻,更为严肃的思想:学习如何思考,其实就是在锻练,对思考什么,对怎样思考,去做有意识地控制与引导。

你得拥有足够清醒的意识力,能够选择自己的关注所在,能够决定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解读。

当你们进入成人阶段,如果还无法运用这种有意识的控制能力,你们会被暴虐的。

想想那句老话:心智,是优秀的仆人,糟糕的主人。

这话像许多陈腔滥调那样,从表面看,没有说服力,苍白又无趣。但实则却说出了一个伟大且可怕的事实。

比如,几乎每个开枪自杀的人,都会选择自己的脑袋,而这绝非巧合。因为他们要打死的,是那个糟糕的主人。事实上,在扣下板机之前,大部份的自杀者,早已死去。

在去掉华而不实的部分后,我认为人文教育真正的价值应该是:在经历舒适富足,受人尊敬的成年生活时,如何不流于行尸走肉,毫无意识;如何不被大脑奴役,不被自我中心奴役;不会因为认为自己是完完全全独一无二的主宰,而不幸陷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中。

这些听起来或许夸张,好像在瞎扯一些抽象的道理。

那我们来说点具体的。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你们这些毕业生,到现在为止,对“日复一日”的真正意义还不是很了解。但这刚好就是大多数美国成年人的生活写照,一般的毕业演讲也不会和你们说这些。

它包含了无趣,一成不变的日常,以及散乱琐碎的挫败。在场的父母,以及年纪稍长的人,都很清楚我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就拿一个成年人的一天作息来说明。

早上起床,迎接那份需要大学学历,且富有挑战的白领工作。你辛苦工作八到十小时,一日将尽时,身心疲惫,压力莫名。只想回家好好吃顿饭,然后把自己放空半把个小时。之后早早上床,因为明天起床后,这一切一切,还得重来。

但此时,你想到家里没有吃的了。做着这样一份处处挑战的工作,你已经一个星期都没空出时间进行采购。所以一下班,你就得把自己塞进车里,开去超市。

下班高峰,交通堵到爆,路上花的时间远远超预期。当你终于抵达,超市却人满为患。因为当然啦,所有上班族都想趁着这个时间,挤进超市,采购生活用品。

超市里的照明亮得可怕,充斥着闷人的背景音乐,偶像团体的流行歌曲。可以说,此刻你最不想待的地方,就是这。

但你却无法速战速决:在这巨大的,灯光刺眼的商店里,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物品,你得在一条条拥挤的过道上来回穿梭。你还得指挥眼前的这辆破推车,在同样推着购物车,满脸倦容,行色匆匆的人群中,迂回前进。

人群中,有面色冷淡的老者,嗑药迷幻的顾客,还有精力过于充沛的顽童,他们堵在过道,你不得不咬紧牙关,竭力保持风度,请他们让你过去。

终于,晚餐的材料凑齐了。你发现,虽然正值下班的高峰时段,开放结帐的柜台却不够多,所以结帐的队伍长到不可思议。

这种破事真是让人火大,但你又不能将自己的挫败,发泄在那位因为负责结帐而忙到发疯的女士身上。

她超时工作,而且这份工作的单调程度,并不是你们这些名校的毕业生们所能想象到。

无论如何,你终于排到了柜台前。你付了钱,听到一句”祝您今天愉快”,说话的语气却是死气沉沉,听起来好丧。

你推着购物车,载着那些薄薄的看起来有些诡异的塑料购物袋;推车的一个轮子也像发了疯似地,总是往左偏。

你费力地,一颠一簸地,穿过拥挤杂乱的停车场。你开车回家,道路继续拥堵,你加入了缓慢笨拙的车潮中……

在场的每个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但它还没成为你们这些毕业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但这是迟早的事,而且除此外,你们还会遇到更多的例行琐碎,枯燥乏味,让人讨厌,看起来毫无意义。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1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