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97】你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H197】你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人—曹哲成长社群
【H197】你可能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194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那些早年失败但年老成功的人的人生秘诀!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保罗·塞尚的生平经历,他大器晚成,在经历诸多挫折后才被认可为现代艺术奠基人之一。

文中提到现代社会存在年龄歧视,但许多研究表明很多领域大器晚成者不少。还分析了晚熟者与早熟者的区别,如内在驱动力、早期挫折、自学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特质,以及晚熟者在暮年时的一些特点,包括倔强脾气、可能达到的智慧境界等。

  1. 社会不应过度推崇年少成名,大器晚成同样具有巨大价值,年龄不应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
  2. 内在驱动力是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内在驱动型的人在长远发展中更具优势,不应只依赖外在奖励来激励。
  3. 早期的挫折对于晚熟者而言并非完全是坏事,可能成为日后成功的铺垫,有助于培养多种能力。
  4. 晚熟者的自学能力是其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认知需求与认知谦逊相结合有利于终身学习。
  5. 晚熟者在暮年展现出的倔强脾气是其与既有体制长期抗争的结果,这种心态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
  6. 智慧是晚熟者经过一生探索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是一种包含多方面内涵的高层次特质。

正文:

一、毕加索:塞尚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导师

保罗·塞尚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艺术家。尽管父亲强迫他进入法学院,但他在无所事事地度过两年后毅然退学。1861年,22岁的塞尚怀揣艺术梦想来到巴黎,却遭遇美术学院的拒绝。在艺术道路上举步维艰的他最终回到了法国南部的家乡,在父亲的银行里谋得一份文员工作。

次年,塞尚再度踏上巴黎这片土地,却再次被美术学院拒之门外。从1864年到1869年,他的画作年年被巴黎沙龙拒绝。直到1882年,他仍在不断投稿,但始终未能如愿。他曾加入印象派画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同样屡遭拒绝,不久后塞尚也停止了与他们的联合展出。

步入中年的塞尚倍感沮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关于这件事,我不得不告诉你,尽管我投入了大量心血,却只得到了负面的结果。为了避免那些过于苛刻却又合情合理的批评,我决定默默耕耘,直到有朝一日我有能力为自己的努力成果辩护。”在46岁到56岁这段时期,许多艺术家正值创作巅峰,包括塞尚的一些著名同行,然而塞尚的画作却无一得以公开展出。

1886年,47岁的塞尚迎来了一个转折点。他青少年时期最亲密的朋友,著名作家埃米尔·左拉出版了一部名为《杰作》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成长为著名作家,另一个则沦为失败画家并自杀身亡。这个画家角色多少是以塞尚为原型创作的。(左拉后来在一份法国报纸上写道:“我与我的朋友,我的兄弟保罗·塞尚一同长大。如今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他具有成为伟大画家的天赋,可惜这份天赋未能开花结果。”)小说出版后,左拉寄了一本给塞尚,塞尚只是简短礼貌地回复了一下。此后,两人几乎断绝了联系。

塞尚的人生转折始于1895年,56岁的他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两年后,柏林一家博物馆购入了他的一幅画作,这是他的作品首次受到博物馆青睐。到了60岁,他的画作开始有了销路,尽管价格远不及马奈或雷诺阿。不久,他声名鹊起,备受推崇。同行艺术家们纷纷前来观摩他的创作过程,俨然朝圣。

是什么支撑着塞尚度过了那些挫折连连、默默无闻的岁月?一位传记作者将其归因于他的“inquiétude”——即内心的驱动力、不安和焦虑。他始终在不懈地追求自我突破。

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67岁的塞尚在给儿子的信中流露出对艺术的永恒追求:“作为一个画家,我对自然的洞察力与日俱增,但要完美表达我的感受仍然困难重重。我无法捕捉到眼前自然展现的那种强烈感。我缺乏那种能让自然栩栩如生的绚丽色彩。”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孜孜不倦地创作,不断自我提升。

塞尚去世后的第二年,巴黎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不久,他被广泛认可为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据说,马蒂斯和毕加索都曾宣称:“塞尚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导师。”

二、其实,大器晚成的名人比比皆是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推崇年少成名的社会。教育体系通过成绩和SAT分数在18岁就给人贴上了标签。一些人迅速进入名校,开启辉煌人生,而另一些则被远远甩在后面。

我们熟知的许多成功典范都是年少成名——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泰勒·斯威夫特、迈克尔·乔丹。各种杂志争相发布“30 under 30(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的精英)”之类的榜单,将这些冉冉升起的年轻明星推上神坛。

年龄歧视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以2010年的加利福尼亚州为例,向州公平就业和住房部提出年龄歧视申诉的人数甚至超过了种族歧视和性骚扰。扎克伯格曾说过“年轻人就是更聪明”,这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不明智的言论。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则观察到“美国人的人生没有第二幕”,这或许是第二愚蠢的论断。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晚年绽放的才能往往比早年的成就更具影响力。丹麦研究人员2019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平均在44岁时才做出关键性突破。显然,即便是天才,也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时间来精通自己的领域。

在美国,专利申请人的平均年龄为47岁。45岁的人做出科学突破的可能性是25岁的两倍。《美国经济评论》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企业家的平均年龄是45岁,而且创业成功的概率在25岁到35岁之间显著提升,这种上升趋势一直持续到50多岁。50岁的科技创始人创办成功公司的可能性是30岁的两倍。西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研究人员发现,增长最快的初创公司创始人在公司成立时的平均年龄为45岁。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的研究则表明,创新能力在40多岁后期达到巅峰。

实际上,大器晚成的名人比比皆是。摩根·弗里曼50多岁才凭借《花街传奇》和《为黛西小姐开车》获得突破性角色。哈兰·桑德斯上校60多岁创立肯德基。伊萨克·迪内森52岁出版《走出非洲》,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张忠谋55岁创立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

如果塞缪尔·约翰逊40岁就辞世,恐怕无人记得,而今他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哥白尼60多岁时提出行星运动理论。摩西奶奶77岁开始绘画。

为什么有些人比他人更晚达到巅峰?记者里奇·卡尔加德在《大器晚成》一书中指出,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

  • 首先,为什么这些人没有更早成功?
  • 其次,他们具备什么特质或技能使他们能够后来居上?

事实证明,大器晚成的人并非简单地延迟了年少成名者的时间表——他们并不是在更晚的年龄重复年少成名者的路径。大器晚成的人往往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拥有一套独特的能力,这些能力常常被现行教育体系忽视或抑制。他们通常需要开辟自己的道路。卡尔加德写道,大器晚成的人“往往以新颖和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自身潜力”,“甚至让最亲近的人都感到惊讶”。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成就分类法。

  • 第一类是“早熟者”,即天赋异禀的天才。他们如毕加索或菲茨杰拉德般年少成名。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大卫·加伦森指出,这些杰出人物通常会有概念性突破。他们提出新想法,并付诸实施。例如,毕加索在20多岁时就对立体主义有了清晰的构想,以及如何革新艺术。随后,他创作了《亚威农少女》。
  • 第二类是“第二座山的攀登者”,阿尔伯特·施韦泽就是典型代表。他们先征服职业之山;施韦泽曾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音乐家和学者。但他们发现职业成功并不能带来满足感,于是离开职业之山,转而为人类服务——他们的动机从自我实现转向了利他主义。施韦泽成为了非洲最贫困地区的医生,并因此在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 最后一类是加伦森所称的“大师”。在《年长大师和年轻天才》一书中,他描述了像塞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或查尔斯·达尔文这样的人物。他们年轻时并不成功,有些甚至在所从事的领域表现平平。这本可能令人沮丧,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自我提升。

这些人不像概念性天才那样事先做太多规划,而是将整个人生视为一场实验。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他们常常随意丢弃。他们专注于学习过程本身:我是否更接近理解的本质,是否更接近掌握?他们的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不断尝试,缓慢积累和深化,因此他们的工作质量在晚年达到顶峰。他们是人类成就中的丑小鸭,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蜕变成优雅的天鹅。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区分晚熟者和早熟者的特质——这些特质导致他们在生命早期落后,但在长远来看却能后来居上。

三、内在驱动力

我们的大多数学校和工作场所都建立在外在动机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努力工作,就会获得好成绩、更高的薪水和绩效奖金作为回报。这种外在动机系统基于一个假设:尽管工作可能并不愉快,但只要给予外部激励,人们就会积极响应。

在这种外在奖励系统中,人们被鼓励培养一种“功勋徽章”心态。他们擅长遵循他人的标准,采用他人的方法,追求他人的目标。在这样的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人往往善于获得高GPA——他们有自制力在所有科目中取得A,即使是对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之所以对公司有价值,正是因为他们能够胜任地完成任何交给他们的任务。

然而,由内在动机驱使的人则截然不同。他们不擅长关注别人要求他们关注的事情。温斯顿·丘吉尔就是因此而成为一个差学生。他在自传《我的早年生活》中写道:“在我的理性、想象力或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的地方,我不会或不能学习。”

但这样的人可能会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异常专注。内在驱动的人有强烈的自主需求。他们被自己的好奇心和痴迷所驱使——这种动力远远超过外在奖励所能激发的动机。

外在驱动的人往往在年轻时期领先,因为他们善于取悦老师、老板和其他长辈。但一旦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可能不再那么努力。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他们可能会走捷径。

更糟糕的是,正如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等学者的研究所证实的,过度依赖外在奖励可能会削弱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如果你付钱让孩子们阅读,他们可能在短期内会读得更多,但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将阅读视为一种应该避免的不愉快工作。伦敦经济学院2009年的一项研究考察了51个企业绩效工资计划,发现金融激励“可能对整体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我曾在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问学生,过去四年里有哪本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尴尬的沉默。最后,一个学生说:“你要理解,我们不是那样读书的。我们只是浏览每本书的一部分,足以应付课程。”这些学生急于获得“功勋徽章”,却没有深入任何学科去体验知识的力量。

他们并不热爱学习过程本身,而这恰恰是持续自我教育所必需的——当世界不再用优异成绩和奖励来肯定你时,你需要这种热爱来推动自己前进。

相比之下,内在驱动的人往往自我导向,甚至痴迷,他们会深入钻研某个主题或任务。对他们来说,学习或从事某项活动本身就是奖励,因此他们不太可能走捷径。正如文森特·梵高——这位早逝的“晚熟者”,在37岁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两年才创作了他的大部分代表作——在给兄弟的信中所说:“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在《驱动力》一书中,作家丹尼尔·平克指出,对于常规、枯燥和技术性的任务,外在动机模型确实有效。但他引用了大量研究,表明内在驱动的人更有生产力,更持久,不太容易精疲力竭。他们还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从长远来看,平克总结道:“内在驱动的人通常比追求奖励的人取得更大成就。”

四、早期的挫折

晚熟者往往不适应现有的体制。用威廉·德雷西维茨的话说,他们不擅长成为“优秀的羊”——不善于遵循常规的成功法则。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是“异类”。巴克明斯特·富勒两次被大学开除,32岁时失去建筑行业的工作,后来甚至考虑自杀以便家人可以靠他的人寿保险生活。但他后来搬到了格林威治村,在黑山学院找到了一份教职,最终成为一名建筑师、设计师、未来学家,并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

桑德斯上校在担任铁路工程师时因不服从命令而被解雇,后来在担任消防员时因与同事打架再次被开除。他作为律师的职业生涯因与客户发生肢体冲突而结束,他也失去了保险销售员的工作,因为他不适合为他人工作。然而,在62岁时,他创造了后来成为肯德基炸鸡的配方,69岁开始成功地经营特许经营,73岁时以2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公司。

五、所谓“晚熟”的人,往往有一种与权威抗争的勇气和韧性

我们的文化推崇早早实现专精,被称为“分散型好奇心”的丰富体验常常被忽视。社会鼓励人们从小就像老虎伍兹那样,专注于某一领域,快速成为顶尖高手——无论是高尔夫、物理学,还是投资。在学术界,专精往往意味着回报:不做泛泛的欧洲历史学者,而要成为研究16世纪荷兰篮子编织的专家。

然而,记者大卫·爱泼斯坦在研究职业运动员时,发现大多数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其实更接近罗杰·费德勒,而非老虎伍兹。

费德勒小时候涉猎了多种运动,并非一开始就专注于网球。这些运动员都经历了一个所谓的“采样期”,直到后来才集中精力在某一项运动上。爱泼斯坦在他的书《成长的边界》中提到,那些有过“采样期”的人,往往能在长远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有研究表明,那些早期专精的人在大学毕业后收入较高,但那些后来才专精的人,最终通过找到更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工作,弥补了这一收入差距,并获得更长久的成就。

杰西卡·拉希和蒂姆·拉希则指出,中学时期的挫折,往往能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甚至能引领他们走上医学院的成功之路。

许多晚熟者在寻找人生方向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期。比如朱莉娅·查尔德,她曾做过帽匠,参与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甚至参与研发鲨鱼驱避剂),还一度考虑成为小说家,直到37岁时才决定进入法国的厨艺学校学习。梵高在27岁开始绘画之前,也曾做过艺术品经销商、教师、书商和街头传教士。在那些年里,他屡屡碰壁,生活一度陷入困顿。他的家人看着他一次次跌落谷底,不免心生尴尬和痛心。

在早期阶段,晚熟者常常频繁尝试各种工作,但也很快放弃,以至于旁人可能觉得他们缺乏毅力。然而,这些阶段正是晚熟者培养心理学家所说的“分散型好奇心”的关键时期——一种看似漫无目的却能涉足广泛兴趣领域的能力。

这种好奇心的好处在短期内可能难以显现,但一旦晚熟者开始利用他们广泛的知识储备,将看似毫无关联的想法以新方式结合起来时,这些好处就变得显而易见了。

心理学家霍华德·格鲁伯在研究查尔斯·达尔文的日记时发现,达尔文在发表《物种起源》之前的几十年间,曾与至少231位科学家保持通信(大卫·爱泼斯坦形象地称之为“笔友”),这些科学家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13个不同学科,从经济学到地质学,从藤壶的生物学到鸟类的繁殖行为。如果没有这些多元的知识流汇聚,达尔文不可能写出如此伟大的著作。

爱泼斯坦指出,许多最成功的科学家都有着多样的兴趣,特别是在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上:诺贝尔奖得主从事业余表演、音乐、魔术等活动的时间是非诺贝尔奖得主的22倍。爱泼斯坦引用了现代神经科学奠基人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话:“在外人看来,这些晚成的诺奖得主似乎是在分散和消耗他们的精力,”卡哈尔写道,“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引导并增强这些精力。”

晚熟者大多具有极高的模糊容忍度,能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他们也能接受相对较低的效率,像一个好奇的读者在书店里随意翻阅书籍般地度过人生。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在他晚年曾写道:“业余精神一直引领着我的思考与写作。”他一生在不同的学科间自由穿梭,随心所欲地探索。

六、具备自学能力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12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