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56】思维的误区: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

【H156】思维的误区: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曹哲成长社群
【H156】思维的误区:从“沉没成本谬误”到“损失厌恶情结”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455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文章目录

一、什么是“沉没成本”?

二、什么是“沉没成本谬误”?

三、“沉没成本谬误”举例

四、“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成因

五、先看几个小测试

六、什么是“损失憎恶/损失规避”情结?

七、你知道“对损失的厌恶”有多强烈吗?

八、如何用“损失憎恶情结”进行误导、忽悠和洗脑?

一、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指的是已经付出并且【不可能】收回的成本。

比如你花钱买了某个商品,并且是不允许退货的。那么你已经花掉的钱就属于“沉没成本”。

二、什么是“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谬误”,英文叫做“sunk cost fallacy”。

刚才说了,“沉没成本”是【不】可挽回的。因此,一个足够理性的人,不会拿“沉没成本”作为对未来决策的参考依据。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都是很感性的,所以这些很感性的人在作决策的时候,会受到之前的沉没成本的影响,并作出不那么理智的决策。

沉没成本谬误指的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考虑到之前已经投入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即沉没成本),而继续坚持某一决策或行动,即使这一决策或行动在逻辑上或经济上已不再合理。

这么说比较抽象,给大伙儿举一个例子。

上世纪60年代,英法两国联手研发大型超音速民航客机(协和客机)。懂行的同学应该晓得——这玩意儿很烧钱的。搞到半途,参与其中的很多专家已经意识到——继续搞下去没戏。但是前期已经砸进去好多银子,如果半途终止,前面那些银子岂不是白花了?所以两国政府就硬着头皮继续搞。又砸进去更多的银子(据说总费用超预算8倍),终于搞出来了。但是根本没有竞争力,最后草草收场(前后总共才只有16架投入民航运营)。

因为协和客机的例子太有名了,所以“沉没成本谬误”有时候也称为“协和效应”。

三、“沉没成本谬误”举例

为了加深列位看官的印象,再来举几个例子。

01.炒股的例子

比如股市猛跌,很多股民从6000点就一直套牢,当大盘跌到5000点的时候,他们想,这可能是短期的阶段性调整,于是没有止损;大盘到4000点的时候,很多人想,5000点都没有割肉,这时候割肉岂不是很傻,于是又忍着……然后就一直等到如今2000点。你说悲催吧?

02.恋人的例子

比如有一对恋人已经谈10年,性格等诸多方面还是合不来。继续谈下去,短期内也看不到改善的希望。如果双方都够理智的话,应该当机立断分手。但是两人都觉得,如果分手了,之前谈了那么多年,岂不是白费了?于是就继续拖下去,青春年华就这样耗在里面了。

03.排队的例子

假设你去吃饭,你选中那家餐厅人多,需要排队叫号。然后你拿了一个号等着。但是等了30分钟还是没轮到你。这时候你饥饿难耐,而且边上有另一个同样档次的店已经空出来了。这时候你是选择继续在这家等(继续挨饿),还是选择去边上的另一家店就餐(无需再等)?

大多数人会选择继续等。他们的理由是:刚才已经等了30分钟;如果中途放弃,刚才30分钟岂不是白等了?

04.度假的例子

我估计,很多读者都属于上述三个例子之一,所以某些读者会为自己作一些辩解。下面再举最后一个例子,也是一个特别傻的例子——傻到让你无可辩驳。

某个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设想了如下一个场景:

针对很多人作了上述这个测试,大部分人选择去2万元那个(也就是【较差的】那个)。为啥明明有更好的,却选择去差的那个捏?这不是很傻逼吗?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不愿意看到这2万元白花了——“沉没成本”误导了你的决策。

四、“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成因

为啥会有“沉没成本谬误”?我总结了如下几个心理学层面的原因。

01.一致性原理

我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一致性原理”了。《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里面就提到了这个原理。考虑到某些读者比较健忘,再来唠叨一次。此篇内容后期会把链接贴上。 一致性原理说的是:人在心理上总是企图保持各种一致性(这里所说的一致性包括心理上的不同维度和层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某歌星的忠诚粉丝,觉得此人歌唱得很好。那么,即使你对这个歌星的道德水平缺乏了解,你在潜意识里面依然会认为该歌星的人品很好。

从理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唱歌水平,跟此人的道德水平没有必然关系。但因为一致性原则在起作用,所以粉丝才会把这两者等同起来。

再回到“沉没成本”的话题。不论是前面提到的“炒股”还是“恋人”和“排队”的例子,你稍微思考一下,都能感觉到【一致性原则】在起作用。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一致性原理”的相关话题,可以看《影响力》这本书。

02.侥幸心理

这个因素其实比较好理解。

比如在“恋人的例子”,两人都怀着某种侥幸心理,以为再相处一段时间,关系就能够改善。为啥说这是侥幸心理捏?因为如果10年都无法改善,那么今后发生改善的机会是很小的(“性格”这种东西,往往是年龄越大,可塑性越差)。

比如在“炒股的例子”,很多被高位套牢的股民,就是心怀侥幸,以为很快就能等来大盘反弹。

03.【损失憎恶】心理

不过前面提到的“一致性原理”和“侥幸心理”都不是最关键的。导致“沉没成本谬误”的【最关键因素】是“损失憎恶心理”。

很多人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以为自己已经明白啥是“损失憎恶”。其实未必。如果你光从字面上理解,那么你的理解多半是肤浅的,【未】切中要害。因为这个效应包含了一些可能令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考虑到这个效应比较重要,又是本博客第一次提及,我需要多花点口水,所以在下面单独开几个章节来聊。

五、先看几个小测试

为了让大伙儿更好地理解“损失厌恶”这个心理学效应,咱们来做几个小测试。

01.测试1

如下两个方案让你选,你会选哪个?

经过心理学实验的测试,大部分人选“方案A”。

02.测试2

如下两个方案让你选,你会选哪个?

经过心理学测试,大部分人选“方案B”。

03.问题

如果你稍微懂点概率,应该明白:不论是第1个测试还是第2个测试,作为候选的两个方案,从概率学的角度讲是【等价】的。

那为啥大部分人在第1个测试中采用保守策略,但却在第2个测试中改用激进策略?心理学上的“损失憎恶情结”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六、什么是“损失憎恶/损失规避”情结?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3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