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文章目录
一、“视频”这种媒介形式的特点——拿“文字媒介”作对比
二、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三、视频的缺点——内容的【浅薄化】
四、视频的缺点——内容的【娱乐化】
五、“浅薄化”和“娱乐化”是【不同】的
六、“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七、视频的缺点——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八、视频的缺点——更低的【时间效率】
九、视频的缺点——更多的【误导因素】
十、从“误导”聊到“洗脑”
十一、我的建议
今天来谈谈“视频”这种媒介形式,主要谈【缺点】为了聊得深入,我会频繁地拿“文字媒介”与“视频媒介”进行对比。 事先声明: 我并【不】想彻底否定“视频”这种媒介形式。写本文是为了指出这种媒介形式的【固有】缺点——很多人尚未意识到这些缺点。
本文要聊的“视频”,指的是【作为媒介形式】的视频,它至少包括了:“电视上的视频、电影院里的视频、电脑/手机上的视频”等。
如果根据视频的【内容】划分,至少可以有如下几类:
影视类(指的是“具有一定情节”的,比如:电影、电视剧) 娱乐类(比如:综艺、歌舞) 报道类(主要是指新闻报道) 教学类(比如:在线教育的视频) 访谈类,其它
一、“视频”这种媒介形式的特点——拿“文字媒介”作对比
“视频”这种媒介形式,其关键性特点有两个(为了加深印象,拿“文字媒介”来对比)
01.形象 VS 抽象
相对文字而言,视频这种媒介形式是【形象】的。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我就不展开了。
02.被动 VS 主动
“视频”是按照固定的速率播放的,因此,【视频的受众】必须【被动地】去适应其播放的速率;相对而言,阅读文字的时候,读者是【主动的】。因为阅读者可以自由且灵活地控制阅读的速率。
有些喜欢抬杠的同学会跳出来反驳说: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通过“暂停、快进、快退”来改变播放节奏。针对这种抬杠,我的解释是:绝大部分人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使用“暂停、快进、快退”的情况【很少】。更进一步说,就算你想要频繁使用这几个功能,也【不可能】细致到“对每一帧画面进行控制”;作为对比,当我说“阅读文字的速率”,指的是“每个字/词的时间间隔”。
二、视频的缺点——【更少】的思考
看视频为啥会导致【更少的思考】?
前面说了,观看视频是【被动】的过程——你需要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深入】思考。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需要思考时立即按【暂停】键;但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不信的话,你可以观察周围的人是如何看视频的。
说到这里,我要重新唠叨一下【批判性思维】。这些年,我一直在强调它,并且之前推荐过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此书的开头部分提到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考虑到某些读者没看过此书,下面分别用一句话简述这两种模式)
海绵式思维: 这种方式相对容易,只需要运用“记忆力”——说白了就是把外来的东西【简单复制】到脑袋里。
淘金式思维: 这种方式相对困难,不光需要运用“记忆力”,还需要其它思维能力(分析、推理、归纳、总结…)——需要把外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为了跟上视频播放的节奏,你只能采用“海绵式”。这是【最根本性】的缺点——该缺点引出了后续的其它缺点。
三、视频的缺点——内容的【浅薄化】
四、视频的缺点——内容的【娱乐化】
为了让大伙儿对“娱乐化”这个概念加深印象,先引用经典的传媒学著作《娱乐至死》一书的章节: (以下是摘录,粗体是我标注滴)
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电视上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暴行的新闻节目,在节目结束之前,播音员也会对观众说“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为什么要“再见”?照理说,几分钟的屠杀和灾难报道应该会让我们整整一个月难以入眠,但现在我们却接受了播音员的邀请,因为我们知道“新闻”是不必当真的,是说着玩的。新闻节目的所有一切都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播音员佼好的容貌和亲切的态度,他们令人愉快的玩笑,节目开始和结束时播放的美妙音乐,生动活泼的镜头和绚丽夺目的各类广告——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没有理由为电视上的不幸哭泣。 简单地说,新闻节目是一种娱乐形式,而不是为了教育、反思或净化灵魂。
我引用这段是想说明:新闻报道充满娱乐化。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娱乐类”的视频才是“娱乐化”的。
在如今这个时代,“影视类、报道类、访谈类”也充满了娱乐气氛。
为啥会这样?从“商业动机”入手,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原因:
1、任何一种媒介,只要足够大众化,就可以跟经济效益挂钩(比如“广告”就是这种场景衍生出的商业模式)
2、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感性的人总是【大大超过】理性的人。
3、感性的人更容易沉迷于“娱乐化的媒介”(关于这点,本文下面的章节会谈) 以上几点就决定了——大众化的媒介必定也是娱乐化的。所以,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到如今的“网红直播”,都在不断强化【娱乐】的气氛。
五、“浅薄化”和“娱乐化”是【不同】的
可能有些读者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儿,其实不然! 虽然大部分时候,“浅薄化”和“娱乐化”会同时体现在某个事物,但是总能找到某些反例:
“娱乐”但是“不浅薄”——比如王小波的很多作品都挺搞笑的,但同时也能引发深入的思考(不浅薄)。
“浅薄”但是“不娱乐”——比如某些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章,很浅薄,并且是用来煽动仇恨的(不娱乐)。
六、“浅薄化/娱乐化”的结果——纵容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
说完了“浅薄化/娱乐化”的差异,顺着这个思路再来说说“心理舒适区”。 关于“心理舒适区”(Comfort Zone)这个概念之前已经介绍过了,参见《什么是【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它有啥好处?》。
如果你经常看视频,由于观看时不用深度思考,你的大脑会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也就是说:【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看的视频越多,停留在心理舒适区的时间就越长。 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你【越少】离开心理舒适区,你就【越难】离开它。这种现象可以通俗地称之为:针对“心理舒适区”的【成瘾性】。
更糟糕的是: 老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会【强化】你的【惰性】。
于是你就更加沉迷于观看浅薄化/娱乐化的视频。这就变为某种【恶性循环】(恶性的正反馈)。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你的主观愿望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你的意志力也难以做到,因为惰性已经太强了!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小到几岁的小孩,大到年过60多岁的老人,沉迷于视频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七、视频的缺点——更高的大脑【切换成本】
如果你稍微看过关于“脑科学”的资料/文章,应该至少了解如下几点:
大脑由不同的区域来处理“抽象内容”与“形象内容”;
大脑难以实现高并发(所谓的“高并发”指的是:多个任务同时进行);
大脑的切换成本很高;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大脑既要处理图像信息,还要处理语言信息和文字信息(字幕)。
这本身就已经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切换成本】。这时候,你就不能指望大脑还能进行深入的思考。
引申阅读: 在如下博文中,我引用了脑神经科学相关的资料。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谈谈心理学的成因,并分享我的经验》
此篇后期更新。
八、视频的缺点——更低的【时间效率】
九、视频的缺点——更多的【误导因素】
为了说清楚“误导因素”这个概念,先举个例子——聊聊美国大选时的候选人辩论。
说到“候选人辩论”,如今已成为每次大选的重头戏,并且要搞电视直播。史上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的候选人辩论发生在1960年9月,肯尼迪 VS 尼克松。
那次辩论堪称是一次典型的传播学实验(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
当年的美国家庭尚未充分普及电视机,相当比例的选民依然通过收音机听实况直播。对这两种选民所作的民调,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统计结果——听收音机的选民,大都认为尼克松在辩论中占上风;而看电视的选民大都认为肯尼迪略胜一筹。
为啥会这有这样的反差捏?因为在那次辩论,肯尼迪的【视觉形象】胜过尼克松——通过电视直播观看辩论的选民就受到视觉方面的干扰,而听收音机的选民就没有受到视觉形象的干扰。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列位看官应该明白本章节所说的“误导因素”是啥意思吧?
作为对比,再来说说文字媒介。
刚才关于“总统大选辩论”的例子,提到了两类选民,一类通过电视,另一类通过收音机。对“收音机”这个信息渠道,误导因素显然会大大【少于】电视这个信息渠道。但是“收音机”这个渠道【依然会有】误导因素——比如“语气、口音、语速”等等。
更彻底的办法是——依赖于【文字媒介】——把辩论双方的话语汇总成文字。这种做法可以彻底去掉“视觉和听觉”的误导因素。
十、从“误导”聊到“洗脑”
![图片[1]—【H145】为什么我很少看短视频和刷信息流?谈时间管理心得—曹哲成长社群](https://www.caozhe.cn/wp-content/uploads/2025/02/image-40.png)
《意志的胜利》片中的阅兵场面
十一、我的建议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