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文章目录
一、何为“系统性学习”?
二、媒介形态的选择
三、三种类型的读物:通俗性、入门性、专题性
四、如何选择书籍?
五、费曼学习法的应用
六、入门之后,如何在【不同分支】安排你的时间与精力?
七、DIKW 模型(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Wisdom)
八、跨领域的智慧(Wisdom)
之前分享过一篇内容《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今天是再次补充一下。 【切入点】不同——之前那篇是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谈,而今天这篇是从“系统性学习”的角度来谈。
一、何为“系统性学习”?
在本文的开篇,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系统性学习”。
01.举例:软件开发
我曾经是一只“程序猿”,首先拿自己的老本行来举例。
当你想用某个编程语言来写软件,就需要【系统性】学习。
一般而言,你需要先掌握该编程语言的【语法】,然后还需要掌握该语言的【标准库】以及【第三方库】。
每个编程语言都有一大堆语法。如果你只掌握其中的某一个语法,是【不可能】用它来开发软件滴!
即使你完整掌握了编程语言的“语法”,如果不懂任何“标准库”或“第三方库”,你依然【无法】用它来开发软件。
即使你掌握了上述三样东西(语法、标准库、第三方库),要想写出比较优秀的软件,你还需要掌握“软件工程”相关的一些知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要具备“软件开发”这个技能,你需要掌握某个【完整的】体系。而这就需要用到“系统性学习”。
02.“系统性学习”的两个特点——【广度】与【深度】
“系统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差别,就体现在这两个特点。只有同时具备了【广度】与【深度】,才有资格说你【系统性】掌握了这个领域。 关于这两个维度,我在《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文中已经详细聊过过,此处不再重复。
03.最终目标——真正的理解与运用
“广度”与“深度”只是“系统性学习”的表观特征。“系统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真正的理解】。只有当你理解了某个领域,你才有可能去运用它。
二、【媒介形态】的选择
01.“媒介形态”及其【重要性】
当你要进行“学习”,必定要依赖某种【媒介】。比如“书籍”、“电视”、“报刊杂志”、“不同形式的网站”,这些都属于【媒介】。
我在博客上不止一次提到某个重要的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及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此书是传播学领域【划时代】的经典著作,贯穿此书的核心观点是【媒介即信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在麦克卢汉之前,传播学的学者只是关注媒介【内容】对受众的影响;麦克卢汉这个大牛率先指出:媒介的【形式】非常重要(甚至可能比内容更重要)。
这个观点,我已经在博文中聊过不止一次了。最详细的一次讨论是如下这篇博文,其中有一个章节叫做:★如何提升思维能力——【媒介】的重要性,专门谈这个话题。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谈谈心理学的成因,并分享我的经验》后续更新。
由于媒介的【形态】会直接影响你的认知,所以,在“系统化学习”的时候,你一定要选取【合适的】媒介。
一般而言,你想要掌握的领域越复杂、越艰深,则媒介【形态】的重要性就越明显。
02.对于“系统化学习”,书籍是【最好的】媒介形态
为了说明书籍的【优势】,我拿几种不同类型的网站(网络媒介)来对比:
百科类网站
针对某个具体领域,这类网站具有“广度”的优势,但【不】具备“深度”。
举例:纳西姆·塔勒布所写的“不确定性三部曲”(《随机致富的傻瓜》、《黑天鹅》、《反脆弱》)。这是三个大部头的著作。作者从“不确定性”这个主题进行展开,讨论了非常多的内涵。
但如果你去百科类网站查阅“不确定性”相关的条目,哪怕你查的是内容最丰富的“英文维基百科”,也只能看到一个简单的页面(其内容的丰富程度,当然比不上三个大部头著作)
问答类网站
这类网站与百科类相反。
某些问题的回答虽然可以写得非常深入,而且问题也可以遍及某个领域的各个分支。
但在问答类网站上,你【无法】把某个领域所有分支涉及的问题全都系统性地【汇总】出来。因此,(从实际操作而言)无法具备“广度”。
另外,虽然“问答类网站”在【深度】方面比“百科类网站”更强,但远远比不上书籍——某个问题的回答,哪怕写得再详尽,也无法与书籍相提并论。
社交类网站
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而且碎片化还很严重,信噪比也很差。
对【学习】而言,简直称得上一无是处,某些优秀的教学视频,确实可以兼具“广度”与“深度”。但“教学视频”本质上依然属于“视频”,因此必然带有视频的【缺点】。 我专门写过一篇《为啥我很少看视频?——兼谈“视频”与“文本”在媒介方面的差异》。这篇后续更新。
03.小结
基于上述的讨论——对于“系统化学习”,【书籍】是最好的媒介形态(没有之一)。
接下来的章节,我只从【书籍】这个形态作进一步讨论。
三、三种类型的读物:通俗性、入门性、专题性
对于“系统性学习”所涉及的读物,我分为三类。
01.通俗性读物
顾名思义,这类读物是针对【外行】。
为了达到【通俗】这个目标,这类读物【不会】包含专业术语,而且也【不】要求读者具备其它被依赖领域的知识。
举例——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这个领域是高度依赖数学滴——比如在量子力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薛定谔方程”属于数学中的“偏微分方程”;再比如“广义相对论”大量依赖“黎曼空间、微分几何、张量分析”这些数学工具……
但那些写得好的理论物理通俗读物,【不】需要读者具备相关的数学背景(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门外汉】都能看懂通俗读物)
由于上述特点,“通俗性读物”【难以】具备深度。大部分的这类读物,既无“广度”也无“深度”;少数写得好的通俗性读物,可以做到一定的“广度”。
举例:在我分享的电子书清单中,对“心理学”、“经济学”、“哲学”分类之下,都单独开了一个【通俗读物】的子分类,里面放的就是这类书籍。
另外,我想推荐一下【牛津通识读本】这套书,该系列的洋文名称叫“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 VSI 系列),是牛津大学出版社(OUP)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权威的】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会对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每本书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
截止到目前(2019年3季度),VSI 已经出了600多本。
02.入门性读物
一般而言,“初级教材”属于这类。
“入门性读物”与(刚才所说的)“通俗性读物”,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入门性读物”假定你已经具备了某些被依赖的其它领域的知识。
还以刚才的“理论物理”举例:
一本理论物理的入门读物(比如说教材),作者假定你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数学基础。它的“入门”是针对“理论物理”而言,而【不】是针对“数学”而言。作者没有义务再去重新解释书中用到的那些数学工具。因此,缺乏数学基础的读者,如果去看理论物理的入门读物,看不了几页就要晕过去。
通过上述介绍,你可以看出——“通俗性读物”与“入门性读物”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有很大不同。从而导致这两者的【门槛】有很大的不同。
“通俗性读物”与“入门性读物”的另一个差别在于“广度”(系统性)。
“通俗性读物”一般不具有“广度”(只有少数写得好的,才能具备一定的“广度”)。而“入门性读物”(尤其是教材)通常会具有【足够的】“广度”。
严格来讲,一本教材如果在“广度”方面阐述得不够,那这本教材就是失败滴。
03.专题性读物
“入门性读物”在“广度”方面是 OK 滴;但在“深度”方面,通常【不会】太深。
如果你希望在该领域的某个分支具备足够的深度,这时候需要去看“专题性读物”。
顾名思义,这类读物只针对某个很具体的分支。其追求的是“深度”而【不是】“广度”。
一般而言,“学术论文”通常属于此类;除了论文,还有一些专业书籍也属于这类。
04.小结
为了直观,用一个表格汇总一下:
||||| |-|-|-|-| |类型|广度|深度|门槛| |通俗性读物|通常没啥广度; 少数优秀的,有一定的广度|没啥深度|很低| |入门性读物|足够广|深度适中|取决于学科的类型| |专题性读物|很窄|足够深|通常较高|
四、如何选择书籍?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