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中英版本:
本文作者被誉为创新之父,同时他也是《创新者的窘境》的作者。
本文算是《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这本书的精华版。 对于人生迷茫但又不知道该如何破局的朋友来说,本文非常值得一读,因为他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思考结构。
本文从三个人生问题切入:
如何找到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工作?
如何确保与伴侣和家人的关系成为生命中永恒的幸福之源?
如何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作者就这三个问题给了五个答案:
制定你的人生战略、合理分配资源、构建自己的文化、避免边际成本错误、时刻保持谦逊、选择正确的人生衡量标准。
正文:
在《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尚未出版之时,我接到了一个来自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rew Grove)的电话。他对我早期关于颠覆性理论的研究津津乐道,并提出希望我能向他的团队详细讲讲这些观点及其对英特尔可能的影响。
我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前往硅谷的旅程,却在到达后被告知:“我们只能抽出10分钟来听你分析。直接告诉我们,你的颠覆性理论对英特尔来说意味着什么吧。”
我试图解释,这样的深度解析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需要至少半小时才能把该理论的精髓讲清楚,否则任何针对英特尔的讨论都显得毫无意义。
然而,讲解仅仅开始了十分钟,格鲁夫便打断我说:“行了,我懂你的理论了。现在只要告诉我,这对英特尔来说有什么价值?”
那天,我坚持要求再给我十分钟的时间。我的目的是深入探讨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在钢铁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领域里,“颠覆式创新”是如何一步步颠覆传统的。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让他和他的团队能够深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颠覆”。故事讲的是纽柯钢铁厂(Nucor)和一些其他的小型钢铁厂,他们最初是如何从低端市场——也就是生产建筑用的钢筋入手,然后逐渐发展,最终挑战高端市场,并成为传统钢铁巨头的有力竞争者。
当我讲完了纽柯钢铁厂的故事,格鲁夫说:“好的,我明白了。这对英特尔意味着……”,然后他阐述了公司未来的策略——进军低端市场,推出赛扬处理器。
自那以后,我无数次地回想起这件事。如果我真的顺着安迪·格鲁夫的意愿,告诉他我对微处理器业务的看法,那结果无疑是自掘坟墓。
但我选择了另一条路,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教会了他如何去思考——然后他自己做出了我认为是正确的决定。
这段经历对我影响深远。从那以后,每当有人向我探询未来的方向时,我很少会直截了当地给出答案。我更倾向于将这个问题,在心中通过一系列模型进行演绎。我会讲述一个完全不同行业中,这些原理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引领变革。通常,对方会恍然大悟,说一句“我明白了”。紧接着,他们往往能够提出比我还要深刻的答案,解答自己的疑惑。
在哈佛商学院,我开设的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何为卓越的管理理论及其构建之道。在课程的框架之上,我嵌入了一系列模型和理念,这不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
它们是为了启发学生们,从总经理的角度全面思考,如何在他们的工作中激发创新与促进增长。我们用一堂堂课程,将理论之光投射到各个公司身上,既解码它们如何走到今天的地步,又探讨哪些管理举措能引领企业走向期待的未来。
在课程收官之际,我提出了一次自我探索的挑战,引导学生们以理论为镜,审视自我,面对三个生命中的重要问题:如何找到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工作?如何确保与伴侣和家人的关系成为生命中永恒的幸福之源?如何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虽然最后一个问题似乎带着几分玩笑的色彩,却蕴含着深刻的警示。在我的罗德学者(Rhodes scholar)班级里,就有两位经历过牢狱之灾。
曾与我在哈佛商学院共同学习的杰夫·斯基灵(Jeff Skilling),他的名字后来因安然公司的风波而家喻户晓。他们原本都是好人,但生命中总有那么些时刻,可能会让人误入歧途。
在商界达成一桩又一桩的交易,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那远不及培养人才带来的深层次成就感。
在探讨这些人生课题时,我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们,就像是一则活生生的案例分析。我的目的,是借此向他们展示,如何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理念和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决策之中。
关于如何在职业道路上寻找幸福这一命题,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理论提供了独到的见解。他告诉我们:
真正能够驱动我们生活的不是金钱,而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以及帮助他人和获得成就的机会。
我常常与学生分享我自己的经历,那是我在步入学术界、经营我自己创立的公司时的一次深刻反思。我脑海中经常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位经理,早上出门工作时自信满满,但晚上回家时却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受挫、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感到被贬低。
我试图想象,这种心境的转变,会怎样影响她和家人的关系呢?然后,我的想象快进到另一天,她完成白天的工作以后自信地回到家——她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同事们也认可了她取得的进步,并且在一些重要项目的成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想象这一切是如何积极影响她作为配偶和父母的角色的。因此,我深信,管理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而且只要运用得当,就没有其他职业能像管理工作一样,能提供这么丰富的机会去帮助他人成长、承担责任、获得认可并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
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MBA学生误以为商业生涯仅仅围绕着买卖和投资。在商界达成一桩又一桩的交易,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那远不及培养人才带来的深层次成就感。
我希望学生在离开我的课堂时能明白这一点。
一、制定人生战略
有一个理论对于回答第二个问题非常有帮助——如何确保与伴侣和家人的关系成为生命中永恒的幸福之源?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一个公司的战略方向,实际上是由管理层选择投资的项目种类决定的。
若公司在资源分配过程中缺乏高超的管理技巧,最终呈现的成果可能会与最初的期望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公司的决策系统倾向于优先考虑那些能够带来最直观、最即时回报的投资项目,从而忽视了那些对公司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
岁月流转,目睹着1979年那一届哈佛商学院同窗们的人生轨迹,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重逢时显得不再快乐,家庭破碎,与孩子们的关系也日渐疏远。我敢说,他们当初毕业时,没有人想过自己会变成这样。
然而,实际上却有不少人不知不觉中走上了这条道路。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选择中,忘记了将生命的真正目的作为行动的指南针,遗失了那份在时间、才华与精力投入上的初心与方向。
有个事实可能让人震惊,那就是在哈佛商学院每年精挑细选的900名学霸中,不少人从未对人生的真正目标进行深思。我经常对这些学生说,商学院可能是你们深入思考此事的黄金时期。
如果你们自以为以后能腾出更多的空间来思考这些问题的话,那简直是异想天开,毕竟人生的车轮只会越滚越快:房贷压顶,你一周要工作70小时,还有家庭和孩子需要操心,你哪来的闲暇思考人生呢?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确立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长时间的沉思和探索才逐渐清晰。作为一名罗德学者,在牛津的日子里,我面临着极为严苛的学术要求,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比常规多一年的学习任务。
即便如此,我还是决定每晚留出一个小时来阅读、沉思和祈祷,思考上帝为什么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坚持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每当我沉浸在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时,就意味着我无法投入到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在学业和寻求生命目标之间,我曾感到十分矛盾。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并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果我真的把那宝贵的每天一个小时用于学习计量经济学,那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事实上,我一年中只有几次会用到计量经济学的技术,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却是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运用的知识。这也是我至今学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我常对我的学生们说,找到生命的意义,将是你们在哈佛商学院最伟大的发现。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未来的人生很可能就会像失去舵的船只,随着波涛漂泊,方向不定。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意义远胜于精通各种商业和管理理论,如活动基础成本法、平衡记分卡、核心竞争力、颠覆性创新、市场营销的四P和行业分析的五力模型。在人生的航程中,这份清晰的自我认知,是你最坚实的舵。
虽然我的人生目标深植于我对宗教的虔诚之中,但寻找生命指引的路径远不止信仰一条。比如说,我的一位学生,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雄伟的目标——让他的国家更诚信、更繁荣,并培养出一群有能力、对这一使命同样承诺、并能彼此支持的后代。他的人生志向,就像我一样,既深扎于家庭的土壤,又波及更广阔的他人与社会。
职业生涯的选择与执着追求,仅仅是达成人生目标的众多途径之一。但如果人生没有目标,那么生活就可能变得没有意义。就像一个空空的盒子,看起来完整,但里面什么也没有。
二、分配资源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家公司,我们的时间、精力和才华是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决定了我们人生策略的成败。
在我的“企业”中,我试图做到多方面的平衡:和妻子维持一段充满爱与理解的关系、培养孩子们成为优秀的人、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职场上取得成功、在教会中发挥作用等等。就像面对企业经营的难题一样,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与才能中做出选择,决定在每一个领域投入多少资源。
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将决定我最终的生活状态。有时候,一些意外的好事会发生,这让生活更加精彩。但如果我没有好好规划,也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某些前同窗的生活轨迹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他们的人生之所以最终充满了空虚和不快,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规划有关。
在那些对成就感渴望强烈的人中——而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们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每当他们得到额外的半小时或是一点点能量时,几乎都会下意识地将其用于能快速看到成果的工作上。
职业成就,如同明确的里程碑,每一个成功的项目、每一次晋升,都仿佛在告诉我们,我们正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庭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会立刻反馈给我们相同的成就感——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和付出,而这种投入的成果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显现。
因此,那些追求卓越的人很可能在无意中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而忽略了家庭——尽管温馨的家庭关系是支撑我们人生的最坚实的幸福之柱。
深究商业失败的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情景:那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能够立即获得满足感的路径。这种倾向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当我们将这种观察应用于个人生活时,相同的模式再次出现。很多时候,人们会将资源和时间用在立即可以得到满足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但需要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的事物。
三、创建文化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