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文章目录
一、名词定义:何为“折腾”
二、“折腾”与“自学能力”
三、“折腾”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折腾”与“知识面/知识结构”
五、“折腾”与“动手实践能力”
六、“折腾”与“心理舒适区”
七、聊聊那些“不折腾”的理由或借口
八、我写本文的动机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折腾的抱怨”。关于折腾的抱怨,我总结下来有两类:
其一,“从不折腾的人”抱怨折腾太麻烦(这类抱怨往往是泛泛的)
其二,“有过折腾经历的人”抱怨折腾太麻烦(这类抱怨往往是有具体所指的)
以今天就来聊聊“折腾”这个话题。
一、名词定义:何为“折腾”
为了避免某些人抬杠,先界定一下关键术语——“折腾”一词指的是啥? 在下面的讨论中,“折腾”一词指的是: 在你【不熟悉】的领域中干某些事情(如果是你【熟悉】的领域,那属于“轻车熟路”,不能算“折腾”) 这些事情通常带有某种“探索/钻研”的性质(通常颇费周折) 这些事情通常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能很快搞定的,就不能算“折腾”) 这些事情通常具有不确定的结果(你不清楚是否能得到期望的结果)。
二、“折腾”与“自学能力”
01.“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会有很多新生事物。你以前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技能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新生事务,你需要通过自学来搞定它们。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半衰期会变短。你以前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到你工作时,有些已经过时(失效)了。你需要通过自学来更新这部分过时的知识。
比如:如今的职场竞争会比以往更激烈(信息流动加快使得人才流动加快)。自学能力强的人无疑会有更大的优势。
……
02.两者的关系
前面我强调:折腾的前提是——在你【不熟悉】的领域。
在这种领域中,你多半要通过自学,掌握某些知识或技能,让“不熟悉的领域”变为“熟悉的领域”。
所以,喜欢折腾的人,他/她的自学能力会经常得到锻炼。
当然啦,“经常锻炼自学能力”不一定就表示“自学能力很强”,但至少好于那些“从来没有得到锻炼的人”。
三、“折腾”与“解决问题能力”
01.“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说到这个,如果你回顾一下学校(小学/中学/大学)里面的考试或课后作业,大部分的题目都有标准答案(理工科尤其明显)。 但是当你进入职场后,很多工作中的问题,其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标准答案】。 这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是完全不同滴—— 【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解题的思维过程通常是【收敛式】; 【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解体的思维过程通常是【发散式】。 有很多学校中的优秀生,他们很擅长于考试,但是在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难以恭维。因为他们擅长的【收敛式思维】,在工作中通常用不上。
02.两者的关系
“折腾”与“解题能力”有哪些关系?
当你在不熟悉的领域中折腾,通常不会一帆风顺——整个过程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滴。换句话说,折腾中碰到问题,【不同于】你在学校中碰到的考题,而【更接近于】你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问题。
所以,经常折腾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他/她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就可以更多地弥补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缺陷。
四、“折腾”与“知识面/知识结构”
01.知识面的重要性
如今这个信息时代,【复合型人才】更有竞争优势。所谓的“复合型”,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面比较广”。这类人往往兼具多个不同领域的技能。
就拿自己来现身说法——简述一下:维护目前内容,大概需要哪些技能?
基本的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滴——如果写出来的文章狗屁不通,就没人看了;
懂一些 Web 开发的技能(CSS 和 JS)是有好处滴——有助于我把博客界面搞得好看/好用;
除了上面这些,需要更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源能力,我在这几个领域多少还算略懂(不敢妄称精通)。
02.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是合理的(有优势的)
前面提到了“知识面的广度”。但仅仅有广度是【不够】滴。良好的知识结构,应该兼具【广度】与【深度】。 至于“深度”与“广度”要如何搭配才比较好,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博文《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03.两者的关系
那么,“折腾”与“知识面/知识结构”有啥关系捏?
比如说:你正在折腾 A领域 的某个事物,在折腾的过程中可能会依赖到相关领域的知识(比如说 B领域 和 C领域)。而 B领域 和 C领域 可能是你之前所不了解的。为了搞定 A领域,你就需要顺便去了解 B领域 和 C领域。无形中,你的知识面就拓宽了。
五、“折腾”与“动手实践能力”
01.两种不同的领域
所有的领域可以分为两类——“记忆型”与“实践型”。
(注:这两个术语是我拍脑袋临时起的名儿,如果你有更恰当的叫法,欢迎告知我)
所谓的“记忆型”,意思就是说:你只需要依靠记忆力就可以掌握该领域。
而“实践型”则完全不同——要掌握这种类型的领域,光靠记忆力是肯定不够滴,一定要经过动手实践。
举例:
“记忆型”的例子比较少:历史、艺术鉴赏…
“实践型”的例子比较多:所有的体育项目、所有的棋牌游戏和电子游戏、烹调、编程、管理、艺术创作……
对于“实践型”的领域,不管你看了多少相关的书籍,记住了多少相关的知识,最后都要经过实践,才能最终掌握该领域。套用一句古话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举例:
比如说下围棋——如果某人从来没有实际下过,即使此人看了 N 多的棋谱,看了 N 多的围棋理论书籍,也不能算是“会下棋”。
学编程也类似——我一直强调学编程(尤其是新人学编程)要:一边看书一边动手写点小程序练手。
02.两者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凡是需要折腾的领域,都是实践型的领域。
而经常折腾的好处在于:每次折腾都是在锻炼你的动手实践能力。
六、“折腾”与“心理舒适区”
01.啥是“心理舒适区”?
之前写过一篇《什么是【真正的】兴趣爱好?以及它有啥好处?》,其中正好聊过“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
下面这段直接引自那篇博文的相关段落。 首先来解释一下,何为“心理舒适区”,英语称之为“Comfort Zone”,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你会感觉到放松,没有压力和焦虑。 如果你处于某个环境中,在该环境下所需要的行为你都可以轻松搞定。那么,你就处于“心理舒适区”。 举例:
上网闲逛 看电视剧 看娱乐节目
02.“心理舒适区”的【根源】
从“心理学 & 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聊了“心理舒适区”的【部分】成因。 《为什么独立思考这么难?——谈谈心理学的成因,并分享我的经验》
后续更新。
03.“走出心理舒适区”的重要性
几乎所有的个人能力,如果要想得到提升,都需要跳出“心理舒适区”。
比如说那些优秀的体操运动员,他们需要不断练习自己【不熟悉】的动作,这样才能提高;反之,如果某个体操运动员总是练习自己最拿手的动作,那是没有长进的(或者说,长进非常有限)。
04.为啥大部分人都【无法】走出心理舒适区?
首先,人都是惰性的。
停留在心理舒适区,极大地满足了人的惰性。
要离开心理舒适区,就要克服这种惰性;这通常需要动用意志力,而且需要一定的技巧。
大多数人的意志力是偏弱的;即使是少数意志力较强的人,其中还有一定比例是缺乏运用技巧的。
如果你对这个结论有所怀疑,不妨去观察一下:大部分人在闲暇时间都在干嘛。你就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在用一些【轻松的/消遣性的/娱乐性的】活动来打发时光。
05.两者的关系
前面说过:折腾的往往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所以折腾的过程往往会碰到一些障碍和困难。
而搞定这些障碍和困难,通常需要你跳到“心理舒适区”【之外】。
所以,经常折腾的人,就经常需要挑战困难和障碍,于是也就有更多机会去练习——如何跳出心理舒适区。
七、聊聊那些“不折腾”的理由或借口
完了“心理舒适区”,顺便列几个反面教材——关于“不折腾的理由或借口”。
常见的理由/借口有如下几种:
01.抱怨“无用功”
很多人觉得:如果折腾某个东西,最后没有搞出来(失败了),那就白白浪费了时间,成为“无用功”。
这个理由非常有迷惑性。
实际情况是:即使你折腾某个东西最后失败了,也【不会】是无用功。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收获——包括前面提到的几种能力提升和知识面的拓展。
02.抱怨“时间不够”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抱怨(借口)——说自己工作太忙,没有空闲的时间去折腾其它东西。 首先,拿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来反驳此借口——时间就像乳沟,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 然后,来分析一下我博客的读者群,应该大部分是学生或者白领/蓝领。 对于在校的学生 (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肯定是是有闲暇时间的(比如寒暑假)。 即使是高三年很忙,只要等高考结束,之后那个假期总归是空闲的。 对于工作中的上班族 很多人抱怨“加班”占用时间。 试问:有多少公司是一年365天,天天都加班(完全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而且每天(无一例外)都加班到深夜,一回家就上床睡觉,然后一觉醒来就又去上班。这样的公司,就算有,占总体的比例肯定也是微乎其微的。 还有一些人抱怨“养小孩”占用时间。 这种借口同样是站不住脚滴。“养小孩”确实会占用一些业余时间,但比例肯定达不到 100%;而且特别占时间的,通常是小孩刚出生的开头三五年。 所以,绝大部分上班族肯定是有闲暇时间的。
03.抱怨“精力不够”
另一种常见的抱怨是:上班已经很累,下班回家哪还有精力去折腾其它东西。
首先,很多人发这种抱怨,有夸大其辞的嫌疑。
其次,退一步讲,就算有【少数工作】是每天都很累,以至于每天下班回家都精疲力竭。但你至少还有周末的双休日可用啊。每年有52个星期,单算双休日就有一百多天呢!(这还没算上国定假日)
04.抱怨“技能不够”
有这种抱怨的人,要么是找借口,要么是太缺乏自信。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很普及的时代,很多需要折腾的事物,都可以在网上找到教程,甚至是手把手的傻瓜教程。有了教程(尤其是傻瓜教程),折腾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 当然啦,即使有了再完备的教程,你依然会在折腾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和障碍。所以“教程的存在”并【不会】影响你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05.小结
上述所有这些,如果是【理由】的话,那都是不成立的;如果是【借口】的话,那都可以归咎于——不愿意离开心理舒适区。
为啥很多人都在找借口捏?因为大部分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总是停留在心理舒适区;并且大部分人更【不】愿意承认:自己无法离开心理舒适区。所以,他们需要找各种借口来掩饰。
八、我写本文的动机
在本文最后,稍微透露一下我写本文的动机。 可能大多数读者会【误以为】——我写这篇,是想劝那些不喜欢折腾的人改变习惯,多多折腾。 NO,NO,NO!这【不是】我的本意! 前面说了:那些不喜欢折腾的人,无法(难以)跳出“心理舒适区”。这是由他们的【本性】(意志力、性格、观念、心态 …)决定的。
而一个人的本性,是【无法】轻易改变滴。所以,我当然【不指望】:靠这样一篇短短的博文,就能改变他们的本性。 那我为啥还要写这篇博文捏?写此文的目的是:
鼓励那些已经走上折腾之路的同学们,希望他们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足够远。
好好折腾,天天向上!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