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迈克以三倍速听有声书等快速学习方式,却没有实际创造成果,这种“杯中注水法”的学习模式存在缺陷。还提到了传统课堂的讲课方式存在问题,对比了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旅行经历为例说明急于求成难以深入体验,阐述了间隔重复对记忆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应注重直接体验,最后指出除了快速学习还有其他选择。
- 现代很多人追求快速摄入大量信息,但这种学习方式效果不佳,容易让人产生已学会的错觉。
- 传统的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学习,应多采用主动学习方式。
- 学习和旅行一样,不能急于求成,深入体验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或了解一个地方。
- 间隔重复有助于将知识转为长期记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由于枯燥难以坚持。
- 学习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直接体验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
相关推送:
迈克自诩每年能读 100 本书。他开车时总是以 3 倍速听有声书,还发誓能记住所有内容。他的浏览器装了个插件,能加速 YouTube 视频的播放,有段时间他甚至用一个特殊的应用听播客,因为它有个独特的“智能加速”功能。总的来说,他的学习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把信息塞进脑袋里。
他是那种老想着辞职的白领。做 Excel 表格的时候,他喜欢听播客;为了听清楚有声书,他甚至不坐地铁上班了。咖啡时间,他总是避而不谈,因为他讨厌慢悠悠过日子。他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辞掉工作,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吸收信息。
他希望每年能读上 200 本书。
虽然他一直在快速吸收信息,但他实际上什么也没创造出来。“总有一天会的,”他总是这样说。“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中。”
我在这里并没有虚构事实。我认识很多像迈克这样的人,而且我以前也和他一样。
迈克总是忙于准备未来了,以至于他从未真正走进未来。狂吃狂喝带来的满足感能立即让你爽一把,那还试别的干嘛?问题是,硬塞一堆信息进大脑,会让你误以为自己懂了,尤其是当你急于求成的时候。真正的学习,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动手实践。需要反复思考那些伟大的想法。
用消费的成绩单来衡量你的学习,只会让你焦虑。如果你的自我价值感建立在读了多少书,你总会觉得自己像骗子一样,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想读的书都读完。再说了,如果你觉得必须先了解一个领域的所有知识才能开始行动,那你根本就动不了。
一、迈克的困境
三倍速听有声书,这背后的学习模式有缺陷——这正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石。好像知识是可以像倒水一样倒进大脑里的。我将这称之为“杯中注水法”,但凡有点常识,或者愿意翻翻研究论文的人,都能看出这有多不靠谱。
迈克的情况是这样的:他从小学到的是一种有缺陷的学习方式,他没多想就把它带到了成年。现在,他更夸张了。他认为速度就是一切,所以他不再按人类正常速度吸收思想。相反,他认为如果能以三倍速把信息灌进大脑,他就能比小时候学得快三倍。
对此,迈克回应说:“我是说,明显啊——数学上讲得通,兄弟。”
这里的核心假设是提供更多的信息是帮助人们学习的最佳方式。在学校,这些信息大多是通过讲座形式传递的,讲座倾向于传递那些结构清晰、理论上容易记住和复述的观点。但如果你仅仅因为能重复老师的话,就认为自己懂了,那就好比你只是擅长按 Blue Apron 的食谱做菜,就自诩为大厨。只有当你不再依赖那些切好的胡萝卜和预分好的食材时,你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
【译注:Blue Apron是一家美国的订阅服务公司,它提供预先定量的食材和食谱,以帮助用户在家制作各种菜肴。用户可以在线订购,然后公司会将食材和食谱配送到用户的家中。】
哲学家莫蒂默·阿德勒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讲座可以被形象地描述为这样一个过程:老师的笔记变成了学生的笔记,但没有经过任何一方的大脑。”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来自印第安纳大学的两位研究者审视了学生们在一节普通课上的注意力变化。他们观察到,不管老师多有魅力,或者课程内容多吸引人,学生们的注意力在 10 到 18 分钟后就开始走神。之后,虽然他们的注意力会有所恢复,但每次持续的时间都越来越短。到了课程结束时,学生们的专注力只剩下 3 到 4 分钟。尽管这个发现还没有人反驳,但它所暗示的——即长时间的讲课并不是教学的好方法——却被依旧依赖于传统讲课方式的教育体系所忽视。
如果我们能拥抱主动学习的好处,那我们的教室就会面目全非了。现在的教室大多是为了被动听讲而设计的,它更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是知识的融合。课桌排得整整齐齐,像惩罚一样,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布局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别说话,专心听老师讲。”
根据我的经验,讲座在课堂体验中只是一部分时,效果最为显著。实际上,我认识的两个最聪明的 15 岁孩子,他们就读于全国顶尖的 K-12 学校之一,从四年级起就没有正式上过课。我最喜欢的大学教授,卡希尔女士,意识到传统课堂限制了知识的融合,于是她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每堂课一开始,我们都会重新布置整个教室,这样我们就能进行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小组讨论。她的课堂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更注重交流。上课前,我们必须阅读 10 页内容,并写一篇 750 字的反思。每堂课都是从小组讨论开始,讨论我们前一晚的阅读内容。通过不断变换小组,我们对阅读材料有了不同的理解。
在其他课堂上,我总是无精打采地坐着,看着秒针滴答滴答地走,熬过漫长的 90 分钟。但在卡希尔教授的课堂上,我们总是忙个不停。时间变得宝贵,因为每场对话都那么短暂。只有在课程快结束时,我们才会围坐一起,进行小组讨论,教授也会简短地讲解,帮我们填补理解上的漏洞,这时候才有点像传统的课堂。虽然我在卡希尔教授的课堂上可能不是学得最多的,但我肯定是记得最牢的。
为什么课堂总是围绕“杯中注水法”展开?因为“杯中注水法”简单易学,又容易推广。
学校总是认为,只要学生多读书、多待在教室里,学习自然就会发生。当教育系统采用这种简化、一刀切的思维方式时,就容易扩大规模。这就是为什么教科书上会特别强调日期和关键词,期末考也总是围绕这些内容。但是,只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而不去理解它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不算真正的知识,这只是一些琐碎的信息——而琐碎的信息,往往是那些不懂装懂的人对知识的一种误解。
在教科书诞生之前,教室之间的差异可比现在大多了。那时候,老师讲课或者搞学徒制,学生在别的地方根本学不到这些。但是,教科书一出现,直接教学就有了统一标准,课堂成了主战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也就不那么吃香了。作者的地位一下子超过了教书的老师,老师不再是那个可以随心所欲、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权威了。他们变成了信息的搬运工,把权威著作里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
现在,不管学生住在哪儿,都能学同样的内容。这种后工业时代的思维,让那些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教育方式,比如学徒制和地方智者的独特教学,被统一的国家标准和一刀切的课程所取代。个性从教育体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死记硬背和单调乏味,就像去车管所办手续一样。学校就像工厂的流水线,每个学生都得按一个速度前进。
一堂以讲座为主的课,容易把控,因为你能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只要学生们乖乖坐在椅子上,老师就觉得任务完成了,哪怕他们整堂课都在传纸条或者抠鼻子。但项目式学习或苏格拉底式讨论就没那么简单了。学生主导时,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这种教学方式缺少那种工业化大生产中要求的机械式重复。但是,那些权威人士会说,作为老师,你的任务不就是传递信息吗?错。你的任务是确保他们真正学到东西。当你跳出那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时,学习的过程就会大大加快。
二、替代方案
我所遇到的那些顶尖聪明人,他们都不把“杯中注水法”这个理论当回事。他们并不追求海量信息的摄入,而是致力于深刻领会那些最能触动他们的思考和见解。
他们那持续不断的春季丰收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在经过一番摸索之后,旅行方式的转变。
我曾经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欧洲之旅,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打卡城市。短短四周,我走遍了阿姆斯特丹、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因特拉肯、因斯布鲁克和萨尔茨堡。我这种尽可能多地游览城市的想法,就像是“杯中注水法”在旅行上的实践。虽然我确实走马观花地看了这些地方,但这种国际版的跳房子游戏让我难以深入体验。
每当我对一个城市或那里的某个人产生了感情,就得收拾行囊离开了。回到家后,我下定决心,以后不再这样走马观花。相反,我决定在每个我到访的城市里多停留一会儿,好好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文化中的精华,比如书籍,只有在你投入时间后才会显现。它们会隐藏自己的一部分性格,直到你停下来,放慢脚步,并且花点时间深入了解,它们才会慢慢展现真我。
最近在墨西哥南部的小镇瓦哈卡待了一个月,我有了新发现。这次,我决定不那么像个走马观花的游客。几周后,我才慢慢融入那些外地游客鲜少参与的当地习俗。最难忘的要数特马斯卡尔仪式,我们坐在一个黏土汗蒸小屋里,黑漆漆的,听了 75 分钟的萨满教讲座,一边还用梅斯卡尔酒、可可、橙子和一种大麻含量很高的神秘物质涂抹全身。
每天,我们都更了解一位叫佩特拉的女士,她每天为我们做一道地道的瓦哈卡菜,还细细讲述每道菜背后的故事。 飞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明白,一个地方跟人一样,有着复杂的多面性。虽然你可以迅速抓住它的精髓,但要真正了解它,需要时间去培养感情。就在你觉得已经了解它的时候,它又会展现出新的面貌,让你对它有更深的认识。无论是旅行还是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感情需要慢慢培养。
在学校,写论文是我体验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如果说以三倍速学习是走马观花,那么写论文就像是安家落户。当你着手写作时,你其实是在宣告:“接下来这段时间,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这和时下流行的知识游牧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学校将论文写作视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这是有道理的。教学大纲同样功不可没,因为它迫使你比平时更加深入、更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个主题。
想想看,写作和认真阅读就像是给大脑做间隔重复训练。
三、间隔重复
研究表明,以三倍速听有声书,是保留信息的大忌。实际上,这和你该做的完全相反。如果你真想记住信息,就得回头复习读过的内容。
间隔重复的好处随着投入的增加而倍增。至少一开始是这样,每次重温信息,你都能从中获得更多。你的记忆力会随着每次复习而提升,而且复习得越多,所需的时间就越少。总的来说,以三倍速快速浏览想法,恰恰是研究告诉你不该做的。
![图片[1]—【H102】请拒绝三倍速学习—曹哲成长社群](https://www.caozhe.cn/wp-content/uploads/2025/02/image-7-1024x837.png)
简单来说,人的记忆分成两种:短期的和长期的。当你以三倍速阅读书籍时,你很难将知识转移到长期记忆中,而长期记忆比短期记忆更稳定持久。尽管脑科学家们仍在研究这种巩固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但像埃里克·坎德尔这样的研究人员已经写道:“为了让记忆持久,输入的信息必须经过彻底和深入的处理。”
记忆的奥秘告诉我们,为什么写作能成为学习的利器。用自己的话把想法表达出来,这会让你将它们铭记于心。比起死记硬背那些零碎的信息,写作能帮助你理解其中的逻辑,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而且,构思、打字、编辑的过程,就像是在做间隔重复练习。综合来看,有系统地采用间隔重复,可能是目前教育领域最容易摘到的果实——它与那种“杯中注水法”式的填鸭教学法截然不同。
因为它太枯燥了。人嘛,天生爱新鲜,老是回头啃老本,那感觉可真够呛。再说了,网上信息那么多,没看的东西一抓一大把,搞得我们心里直痒痒,总想赶紧尝鲜。虽然我知道间隔重复挺靠谱的,但要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卡片,我可没那个耐心,可能是因为这让我想起了学校里那些枯燥的日子。
我们对学习效果的直觉有时会让我们误入歧途。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东西,其实并没有。有一项研究表明,主动学习反而让学生感觉收获较少,哪怕实际上他们学得更多。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尽管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讲座式教学依然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学习最高效的方式,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间隔重复。它的好处,不一定是因为反复看到相同的信息,有时候,是因为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回到相似的意识状态。这就像写作,直接的经验让这一切变得自然而然。
四、直接体验
五、除了以三倍速学习,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图片[2]—【H102】请拒绝三倍速学习—曹哲成长社群](https://www.caozhe.cn/wp-content/uploads/2025/02/image-6-1019x1024.png)
不知道所有事情也没关系。世界会奖励那些在特定领域发展专长的人。这种专长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它源于直接的实践经验和深思熟虑的反思。迈克应该去钻研学习的元技巧,并且拥抱一种尊重人类思维局限的学习模式。所谓“杯中注水法”,不过是一种错误且机械的假设,那是陈旧的教育体系强加给我们的。
迈克是人类,不是机器。他需要时间消化所读内容,并把知识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他应该更有策略地思考自己想学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以更接近人类学习的速度,他可以花更多时间整合知识。飞速浏览有声读物并没有像迈克想象的那样帮助他。通过放慢脚步,拥抱写作、间隔重复和直接体验的三重奏,他将能更好地提升自己。
原文:https://perell.com/essay/against-3x-speed/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