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推荐:
最聪明的人会寻找问题的不同解法,不会轻易接受不理解的答案,并且具有“思考的意志”。理解是每个人天生就会的事情。但是理解也有质量高低之分,也有很多技巧。本文作者给了八个提升理解质量的实操要点。
音频:
正文:
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有一个习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惊……
一、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轻易接受他们不理解的答案
我所认识的最聪明之人都有一个相同的习惯,我在年轻的时候对此非常震撼。每当他们证明了一个定理或解决了一个难题后,他们都会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并试图寻找相同问题的不同解法。有时,他们甚至会在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上花费数个小时。
与他们不同,我一旦完成证明,便会停下手来,觉得已经“找到了答案”。
随后,他们常能呈现三四种不同的解法,还会解释这些解法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因此,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要比我深邃得多。
我因此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智力”,其实不仅仅是“原生的智力”,还同样关乎诚实、正直和勇气等道德品质。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轻易接受他们不理解的答案——无论有多少人试图说服他们,或有多少人相信这个答案,若不能自我说服,他们绝不会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特质更像是“软件”属性,而与“硬件”属性如处理速度、记忆能力等无关。
而且,我发现在这群人的“硬件”属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人思维极为敏捷,有的人则相对较慢。然而,他们都共同拥有这种“软件”属性——这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学习和掌握的。
这意味着,你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智力习惯来实际提升你的智慧水平。智力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思考的意志
这种“求知若渴,精益求精”的品质确实值得深入探究。
第一个影响要素便是精力:深入思考确实需要付出努力,相较之下,停留在一个表面上看似合理的答案当然更为轻松。
大多数人不会抓住自己一知半解的方面刨根问底,即便这会导致我们进入不断扩大且漫无尽头的思维迷雾。
当然,即使是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某事,也需要从多个角度仔细考虑,挑战自己的理解水平。这需要大量的内在动力,因为这并不容易,所以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尝试。
诺贝尔奖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曾热衷于谈论“思考的意志”:
肖克利认为,对于认真思考的人来说,动机与方法同样重要……他从核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那里学到了“思考的意志”这一说法,并将其铭记于心。
肖克利后来写到:“费米用这四个字简洁地表达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观点:一个有能力的思想家,如果不确定自己的努力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就不太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复杂而严谨的思考中——他将缺乏‘思考的意志’。”
一生都持续保持思考的纪律性非常重要……
但这不仅仅是精力问题。你必须有能力激励自己在一个问题上投入大量精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某件事情不了解或思维中存在错误会让你非常不安。你具备追求知识的强烈意志。
与此有关的是诚实或正直:这是一种几乎到了强迫性的不愿意或不能对自己撒谎的状态。费曼(Feynman)曾说,科学的第一准则是不要自欺欺人,而你是最容易欺骗的对象。因为没有外界力量来维护你的诚实,只有你能持续质疑自己:“我真的理解了这个吗?”
(这就是为什么写作如此重要。当你坐下来认真写作时,你很难欺骗自己。当你的写出的文字显得支离破碎和混乱的时候,你很难认为你已经理解了某个问题。写作能迫使你思考得更清晰。)
三、尽量可视化你的思考
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深信,除非他能通过实验亲自证实,否则绝不轻信任何事物,无论这个证实过程多么单调枯燥。
对法拉第而言,仅仅通过听说或阅读是无法令他满意的。当他在评价别人的研究时,总会亲自复现甚至进一步扩展他们的实验。这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也就是说,他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一个概念。
就如同他在后来的不同场合无数次地证明了各种各样的现象,他为了达到自己预期而着手验证这一新现象。
当他积累了足够的资金购买必要的材料后,他用七枚铜便士和七片从一块锌板上切下的圆形片制作了一个电池。这些锌和铜片与浸泡在盐水里的纸片交错排列。他在电池两端各自固定了一根铜线,然后将铜线的另一端浸入硫酸镁(即泻盐)的溶液中,静观其变。
深入理解一件事是与我们的物理直觉紧密相关的。仅仅依赖于文字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三维可视化某个事物,你的大脑会更容易抓住一个具体的“支点”作为模型;于是理解就有了一个可以落脚的物理背景。
正因如此,耶稣在新约中使用寓言来传达教诲——这些寓言的影响会在你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而不是仅仅陈述抽象的原则。相比于“上帝看顾一切生灵”,“两只麻雀不是卖一分钱吗?但它们没有一只会在你的天父不知情的情况下掉落在地上”这种说法更容易让人铭记。
法拉第同样具备这种特质,这本书明确指出,因为他数学不是特别精湛,所以他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来理解世界。这与法国科学家(如安培)高度抽象的理解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然而,正是法拉第对物理直觉的精准把握,引领他走向了科学领域最具突破性的发现之一:
尽管法拉第高度评价安培的成就,但他开始对电流导线和被它偏转的磁针之间的力量性质,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安培的数学模型(法拉第没有理由质疑它)显示,磁针的运动源于它与导线之间的排斥与吸引。然而,对法拉第而言,这一解释或许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从错误的角度出发的。
他认为,导线在其周围空间激发了一种旋转的力场,而其他所有现象都源自这个力场。接下来他做了一个漂亮的实验以证明自己的天才之处。
他带着莎拉14岁的弟弟乔治走进实验室,将一块铁磁体插入盆底的热蜡中,蜡硬化后,他又在盆中加入了水银,直至仅露出磁体的顶端。他让一段电线的底端浸入水银,并将电池的两个端子分别与电线的顶端和水银连接。
如此一来,电线与水银构成了一个即使电线底端移动也不会断开的电路。结果如他所料,电线开始围绕磁体快速旋转!(资料来源)
有能力构思这类具体示例,即便你并没有实际进行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最近在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中遇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词袋模型”示例。相较于仅通过枯燥的数学概念去了解这个模型,通过这样直观的可视化手段去学习会让你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反地,如果你没有构思出这样的可视化,并且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仅限于方程或抽象概念,那么你可能还没有真正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应该进一步深挖。
四、不要害怕愚蠢
我在极度聪明的人身上观察到的另一种品质是,他们从不害怕显得愚蠢。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谈及他的父亲:
我父亲完全没有智力上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担心过别人会认为他愚蠢。他完全不在这场“游戏”中。
因此,当他不明白某件事时,他毫不犹豫地提问。他一点也不在乎是否会显得愚蠢。他毫不保留地提出最基础的问题…
所以,他提出了很多“愚蠢”的问题,但这里的“愚蠢”是褒义词。他会对别人说:“我不明白,能解释一下吗?”他会不断地提问,直到他完全明白为止。
我从小就听他在各种场合这样做。如果我父亲遇到了伯尼·麦道夫,他绝不会投资,因为他会反复地说:“我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用一种看似迟钝、语气缓慢的方式。“先生,我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大多数人不愿意这么做——显得愚蠢需要勇气,有时候选择敷衍了事似乎更容易。令人震惊的是,我常常发现自己在提出一些基础问题时会感到内疚,因为觉得自己拖慢了整个团队的进度,但最后却发现一开始就没人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常有人私信我说他们因为我提出问题而感到如释重负),但我是唯一一个真正勇于发声提问的人。
这其实是一种习惯,容易养成,而且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五、慢下来,慢慢思考
我记得在学校里学习微积分的时候,我对“dy/dx”这一符号(也叫做莱布尼茨表示法)感到特别困惑。
虽然“dy/dx”看似一个普通的分数,让人以为在做除法,但实际上它并不代表“dy”除以“dx”。它是用来表示“y相对于x的微小变化”的。我当时很难理解,为什么它不可以像普通的除法那样简单地进行运算。
我还记得有一次,微积分基本定理的证明中涉及到多项式的展开。在那个过程中,教材提到你可以“取消”dy和dx,因为“这两个量都是极小的,所以实际上可以相抵消”。但这种解释对我来说并没有令人信服的逻辑。
当时我们学习链式法则时得到的“证明”也是如此。
有趣的是,你甚至可以用一些数学上“不严谨”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这虽然看似不合规则,但与我们学到的链式法则的“正规”证明并没有相差太远。
后来我了解到,我的困惑实际上是有道理的。莱布尼茨表示法更像是一个方便的记法,你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将它看作是分数,尽管正规的证明相当复杂。
更进一步,莱布尼茨的记法实际上比牛顿基于函数的表示法更为强大和灵活,这也是欧洲大陆在微积分方面能领先于坚持使用牛顿记法的英国的原因。
直到200年后,黎曼通过引入极限概念,才真正解决了微积分中的这些逻辑问题。但当时这一切都超出了我高中阶段的理解范畴。
当时,我对这些不完备的证明感到失望,但由于时间紧迫,我只能掌握操作方法以应对考试,因为课程进度不等人。
事实上,你完全可以在没有深入理解微积分的情况下,只通过机械地应用公式来通过考试—这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现实。
真正愿意回头深入探究这个或其他类似问题的人少之又少。而普遍的“教训”是:别深究,否则你会跟不上进度。只需掌握算法,填入数字,然后通过考试。这样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扼杀了人们对真正理解的追求。
我对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事物的人的建议是:慢下来。慢慢阅读,慢慢思考,并真正投入时间去钻研问题。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之前,先自我思考。
这样,你会在心理层面构建出一个结构化的“框架”,然后你就能在其中添加从阅读中获取的有用信息,这样更容易记住它们。我曾读到,比尔·盖茨在他著名的“阅读周”中就是围绕他深入思考并细化的重要问题来安排阅读计划的。这种方法比随机地阅读然后让信息过目成诵要有效得多。
六、当意识到混乱时,请更深入发问
Seuences是我读过的关于真正理解事物的最好的东西,特别是关于Noticing Confusion的部分。【Seuences指的是:https://www.readthesequences.com/Contents】
在思考事物时,有一些类似咒语的问题可能会有所帮助。以下是一些例子:
- 这件事到底是什么?这是什么?
- 为什么它一定是真的?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有更底层和本质的原因吗?
- 我内心深处真的相信这是真的吗?我会和朋友下大赌注吗?
七、观察获得一手信息
这里有两个比喻:
首先,让我们来看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一个寓言,这个故事摘自他的著作《阅读ABC》。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被认为是关于文学领域中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
我保存了它奇怪格式的原文:
没有人能真正具备现代思维的能力,除非他理解了阿加西斯与鱼的轶事。
一个有很多学位和荣誉的研究生去找一个著名的科学家阿加西斯,希望从他那里学到更多。阿加西斯给了他一条小鱼,并让他描述这条鱼。
研究生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太阳鱼。”
阿加西斯回应说:“我知道它是什么鱼,你去写下它的描述。”
研究生回去后,用很复杂的专业术语写了一篇关于这条鱼的描述。
阿加西斯不满意,让他再去仔细观察鱼,并再次写下描述。学生这次写了四页纸。
然后阿加西斯让他真正去观察这条鱼。三周后,这条鱼已经开始腐烂了,但研究生现在对这条鱼有了真正的了解。
接下来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的一段我最喜欢的部分:
他一直被一群沉默寡言的学生所困扰。最初,他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懒惰,但后来他明白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简单地是无法找到合适的话题。其中一名佩戴厚重眼镜的女生尝试写一篇关于美国的500字文章。由于对这种模糊的题目已经习惯了,他礼貌地建议她把范围缩小到仅仅讨论蒙大拿州的博兹曼市。然而,当截止日期到来时,她没有递交任何作业,明显地感到沮喪。她努力了,但就是无法找到合适的话题。
之前,他已经与她以前的导师进行过讨论,这些导师都证实了他对她的印象:她是个认真、守纪律和勤奋的学生,但却缺乏创造性。她的眼睛,在厚重的眼镜后面,像是被生活磨灭了的。她没有想骗他,她确实是找不到要说的话,这让她感到非常不安。
这让他感到非常沮喪。“你根本没仔细观察!”他大声说道,回想起自己因言多而被开除的经历。对于每一个事实,都有无数可能的观点和解释。你观察得越仔细,看到的就越多。她没有真正仔细观察,却对此一无所知。
他生气地对她说:“把你的关注点缩小到博兹曼市主街上的一个特定建筑,比如歌剧院。从左上角的第一块砖开始。”她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显然感到震惊。
下一堂课,她带着一脸困惑的表情,交上了一篇关于博兹曼主街上歌剧院前景象的5000字文章。“我坐在街对面的汉堡店里,”她说,“从第一块砖开始写起,然后第二块、第三块,当我写到第三块砖的时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流了出来。我都停不下来了。他们认为我疯了,一直在嘲笑我,但这就是我的成就。我自己也不明白。”
他也是一头雾水,但在漫步在小镇的街道时,他意识到她遇到的问题跟他教学生涯的第一天遇到的问题很相似。她之所以会卡壳,是因为她试图在写作中复述她已经听过的东西,就像他第一天试图重复他已经决定要说的话一样。她没有意识到,她完全可以在写作时采用全新的视角和独立的思考,不必受限于以前听到或说过的话。缩小到一个砖块的视角解除了她的心理障碍,因为这迫使她必须进行直接和原始的观察。
这两个寓言的要点是:没有什么能比直接经验更胜一筹。亲自获取数据。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直接分析冠状病毒基因组的原因。
通过获取第一手数据,你能在实际情况中建立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逻辑推断。这比依赖他人对一个复杂、不断变化现象的信息简化要可靠得多。否则,你可能会觉得意外之事层出不穷,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是基于有损压缩的信息来理解事物的。
那些没有亲身经历或深度调查的人,很难达到真正的“真理”。他们往往只是在重塑和传播早先接受的思想和叙述。依赖科普书籍或新闻文章并不能取代真正深入的理解;相反,它们可能会误导你,因为它们充满了别人的观点和解释,而非你自己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
即使你不能亲身经历或观察某一事物,也应当努力寻找详实、全面且基于事实的信息来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独立推理。例如,在外交政策方面,阅读大学出版社的专业书籍通常比阅读《大西洋月刊》或《经济学人》这类流行新闻媒体更为可靠。一旦你建立了自己的认知模型,便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评估主流叙述的准确性。
八、调整维度,更聚焦更深入
另一个关于“观察砖块”的教训是:理解并不是简单的二元“是或否”,而是存在不同层次和深度。比如,我的朋友对毕达哥拉斯定理的理解远比我深入。他能用多达六种不同的方式证明它,并且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思考时间。
即便是最简单的概念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以等号为例,迈克尔·尼尔森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对象:
我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是在阅读著名数学家安德烈·柯尔莫哥罗夫的一篇文章之后。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