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36】懒惰并不存在,但看不见的障碍确实存在

【H036】懒惰并不存在,但看不见的障碍确实存在—曹哲成长社群
【H036】懒惰并不存在,但看不见的障碍确实存在
此内容为付费阅读,请付费后查看
3.9
立即购买
未登录!建议您登陆购买可保存订单,永久查看!
付费阅读
已售 611

【点击查看】如何正确使用求知行囊阅览室

内容不断更新,建议购买会员永久查看

zhuce.jpg

推荐理由:这篇文字以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关于懒惰一词,让我们引发更多的思考,有的时候表面的表现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内在表现,正如文中举得例子,不妨我们可以把懒惰这个关键词换成自私、贪婪等,都可以从另外一面去正常思考。

以下正文:

自2012年担任心理学教授以来,我见证了学生们的各种拖延行为:有潜力的研究生申请者未能及时递交申请;博士候选人花费数月甚至数年修改同一篇论文草稿;还有一名学生甚至连续两个学期选修了我的同一门课程,但每次都没有提交任何作业。

但我从未认为懒惰是罪魁祸首,事实上,我认为懒惰是不存在的。

作为一名社会心理学家,我主要关注影响人类行为的情境和背景因素。当你试图预测或解释一个人的行为时,观察社会规范和个人背景通常是一个相当可靠的切入点。

大多数情况下,情境限制对行为的预测力要远超个性、智力或其他个人特质。

因此,当我看到一名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屡屡错过截止日期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意时,我会问自己:

是什么情境因素在阻碍这个学生?当前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在面对所谓的“懒惰”行为时,我更想问:

还有哪些无形的障碍,阻止他们采取行动?

障碍总是存在的,关键是要认识到这些障碍的存在,并且正视它们的合理性。这通常是打破“懒惰”行为模式的第一步。

用好奇而非批判的态度去回应一个人低效的行为,这一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从我的朋友——作家兼活动家金伯利·隆霍费尔那里学到的。

Kim致力于倡导社会接纳和帮助残障人士及无家可归者。她的写作切中肯綮,是我见过的最具启发性、最能打破偏见的作品。这固然缘于Kim的睿智,但也源于她曾亲身经历过残障和无家可归的困境。

正是Kim让我明白,不应该因为无家可归者想买酒或香烟就妄加评判。

想象一下

你失去了栖身之所,夜晚寒冷刺骨,世界处处充满敌意,时时处处都让人痛苦难当。无论你是睡在桥洞下、帐篷里,还是在收容所中,都难以安然入眠。更别说你可能连一顿饱饭都没有。

在那种长期不适、过度刺激的环境下,渴求酒精或香烟完全可以理解。正如Kim向我解释的那样,如果你躺在冰天雪地里,喝点酒可能是让自己暖和起来、得以入睡的唯一办法。

如果你营养不良,抽几支烟或许是抑制饥饿感的唯一手段。如果你在应对这一切的同时,还要与毒瘾抗争,那么没错,你需要一些可以缓解戒断症状的东西,只为了活下去。

很少有从未历过无家可归的人能如此换位思考。他们总爱对穷人的决定进行道德审判,或许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个不公正的世界里得到些许安慰。

对许多人而言,认为无家可归者应为自己的苦难负部分责任,比正视那些造成苦难的情境因素要容易得多。

当你不完全理解一个人的处境时,你就很容易对他们的行为强加上抽象而僵化的期望。

所有无家可归者都应放下酒瓶去工作?

别忘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饱受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疾病的折磨,还要不断争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别忘了,他们可能连续几周、几个月都无法获得良好的休息或营养。

别忘了,即使是我在如此舒适安逸的生活中,我也经常隔几天就会渴望来一杯,或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消费。

而你却评判他们懒,并且必须表现得更好?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竭尽全力了。

我认识一些无家可归者,他们有全职工作,并且致力于照顾社区里的其他人。

许多无家可归者不得不频繁地与官僚系统打交道,与林林总总怀着善意却又居高临下的慈善机构打交道。

无家可归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心力交瘁的事情。

所以,当一个无家可归者或穷人耗尽心力做出了所谓的“错误决定”,背后必定有着极为正当的理由。

如果你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那是因为你没有完全了解他们所处的背景,就这么简单。我非常感谢Kim的文章让我意识到这一点。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个常被视为“懒惰”的表现:拖延症

人们总喜欢指责拖延者的行为。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眼中,推迟工作的确显得很懒惰。就连那些正在积极拖延的人,也可能将自己的行为误以为是懒惰。

你明明应该做某件事,却迟迟不去做,这难道不意味着你意志薄弱、毫无动力、懒惰成性?

几十年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拖延是一种心理功能障碍,而非懒惰的结果。

当一个人未能开始一个他们真正在意的项目时,通常是出于两种原因:

  1. 担心自己的努力达不到“够好”的标准;
  2. 对任务的第一步感到困惑不解。

这无关懒惰。

事实上,当一项任务非常有意义,个人又很在乎把它做好时,反而更容易出现拖延。

当你因为害怕失败而无法行动,或是根本不知从何开始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时,要拿出成果真的很难。

这与个人的意愿、动力或道德无关。

拖延者可以强迫自己连续工作数小时;他们可以面对着一个空白文档,除了折磨自己什么也不做;他们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内疚——但这些都无助于让他们更容易启动任务。

事实上,急切地想要完成任务反而可能加重他们的压力,让开始变得更加困难。

解决之道恰恰在于找出阻碍拖延者的真正原因。

如果主要障碍是焦虑,拖延者实际上需要的是离开电脑/书本/文档,去做些放松身心的事情。

若是被他人贴上“懒惰”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

不过,拖延的障碍往往在于执行功能方面的挑战——他们难以将一项庞大的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分立的、具体的、有序的步骤。

我完成博士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功能的例子:从开题到数据收集再到最后答辩,前后只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之所以能相对轻松、快速地完成论文,是因为我明白自己必须:

  1. 收集该主题的相关研究资料;
  2. 列出论文提纲;
  3. 安排固定的写作时间;
  4. 根据预先制定的时间表,每天完成论文的一个部分,一点一点地推进。

没有人教我如何将任务细分,也没有人必须强迫我遵守时间表。以这种方式完成任务,与我善于分析、专注力超群的大脑的运作方式非常契合。

但大多数人没有这种天赋。他们需要外部的结构来维持写作——例如,和朋友定期举行写作小组会议,以及由他人设定的截止日期。面对一个庞大的项目时,大多数人希望得到如何将其分解为更小任务的建议,以及一个完成的时间表。为了跟踪进度,大多数人需要一些组织工具,如待办事项清单、日历、记事本或教学大纲。

需要这些工具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懒惰,只是意味着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越是接纳这一点,就越能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我有一个学生经常逃课。有时我会看到她在上课前徘徊在教学楼附近,看起来疲惫不堪。上课铃响了,她却没有出现。即使来上课,她也显得有些离群;总是坐在教室后排,眼神低垂,精神不振。小组讨论时她会参与,但从不在全班范围内发言。

许多同事会认为这个学生懒惰、缺乏组织性或冷漠。我知道他们是这样想的,因为我听过他们如何谈论表现不佳的学生。他们的言语和语气中常常充满愤怒和怨恨——为什么这个学生不认真对待我的课?

我的课程中有一个关于精神疾病污名化的环节。

课堂上,我和学生们讨论了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种种不公判断:

抑郁症常被视为懒惰,情绪波动被描述为一种操纵手段,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则被认定无能或危险。

【点击查看社群介绍】加入曹哲万人成长社群,装备专属你的成长智库:这个世界一切都有了,您只需要把它找到,用就行了!

隐藏内容为会员内容,想改变先学会付费。先看免费内容,有收获再付费。前1000名200元终身,满额后改为年费。会员务必加微信,拉入群内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所有成功都是系统化,而一切失败都是碎片式

vip.jpg

点赞8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